温度与金属离子双重刺激响应性超支化聚三唑

来源 :第九届全国高聚物分子与结构表征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b_lzh_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AB2单体中炔键与叠氮基团的连续点击化学反应,合成了含寡聚乙二醇封端的超支化聚三唑。GPC测试表明,聚合物分子量高(Mn=164kDa),分子量分布较窄(Mw/M=1.65);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表征,证明聚合物的成功合成。聚合物中存在大量的亲、疏水基团,亲/疏水平衡赋予聚合物水溶液温度响应性。聚合物链与水分子形成氢键,低温时,呈水溶状态,加热破坏氢键结构,链收缩坍塌,分子内(间)聚集加强,出现相分离,透过率下降,表现为浊点(CP)变化。当聚合物溶液浓度从0.02wt%增加至2wt%时,浊点从35.8℃降至32.2℃。由于超支化聚合物的逐步脱水机理,在低浓度下,聚合物溶液表现出缓慢的相转变过程,随聚合物浓度的提高,分子间聚集更加容易,相转变过程加快,高温导致更多聚合物分子发生聚集而从体系中沉淀出来,这使聚合物的回收利用更为方便。聚合物中大量的乙氧基和三唑单元可分别与硬、软金属离子作用,形成带正电的配合物,静电斥力的存在能有效地抵抗聚合物链的塌陷与分子间聚集,根据软硬酸碱理论和欧文-威廉姆斯化学序列,不同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稳定性不同,同时,水分子与金属离子形成水合作用,在加热情况下,稳定性差的体系在加热到特定温度时,配合物结构发生改变,金属离子离去,进入水相,聚合物塌陷聚集,导致相分离,表现为浊点的差异,故聚合物溶液表现出金属离子刺激响应性。
其他文献
  Interfacial functional groups, compositional distribution, crystalline structures, and local molecular orientation of functional polymer materials has been
会议
  塑料电子为人类未来信息与能源技术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具有低成本与柔性等优势。前期有机器件的研究聚焦在电子结构调控来实现三基色发光、宽吸收光伏、以及高迁移率场效
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小学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活
RNA结合蛋白对调控组织特异性可变剪接和mRNA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Rbm24属于RNA结合蛋白家族,具有保守的RNA识别基序(RRM)。RRMs是最常见且最典型的RNA结合基序,具有多种转录
为研究β-iPP的β-α转变,β-iPP/MMT纳米复合材料在N2环境下220℃恒温熔融后,以10℃/min速率分别降温至100℃、90℃、80℃、70℃、60℃和50℃结晶,再以10℃/min速率升温至200℃
  Although β-PP has higher impact strength, its stiffness is lower than that of α-PP.In order to obtain β-PP composites with high toughness and stiffness,
会议
石墨烯可视为二维大分子,具有导电、导热等特性,可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液晶,并根据大小和横向尺寸分散度,形成向列相、层状相、手性液晶相.石墨烯可组装形成宏观体如纤维、薄
An analysis of statistical expected values for transformations is performed in this study to quantify the effect of heterogeneity on spatial geological modeling
本文对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古路板林场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蒙古荚蒾(Viburnum mongolicum)、山杏(Armeniaca sibiric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榆树(Ulmus pumi
本文研究了液滴在PS薄膜表面形成的润湿边沿随时间的演化过程,发现长时间尺度下薄膜发生黏性流动:润湿边沿h随t呈线性增长,且这一增长受薄膜黏度及液滴表面张力控制,可用公式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