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当代审视--从陈旸《乐书》谈起

来源 :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我们曾拥有珍宝而不自知,也曾胡乱地挥霍,所幸的是,醒悟为时未晚。复兴中华传统文化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教育、媒体等多种渠道的推进。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要做的还有很多。从宏观来看,应加快制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长期规划,确保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体系,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落实到具体实践,要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运用,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当代问题的方法;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中,增强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力;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规范作用,提升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如何应用现代科技做好传统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工作,运用媒体、影视、游戏等方式促进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衣食住行的熏染强化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与思考的。
其他文献
会议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consider the reasons that requir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ross-cultural dialogue between Confucian and Western Ethical Values,regardless of an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孟子讲"仁民而爱物",讲爱有差等.朱熹把对孟子"仁民而爱物"的解读,与"理一分殊"结合起来,强调爱人与爱物的差异,又通过其《仁说》讲"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认为此心"在天地则坱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并最终把"爱物"解读为"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这样的解读,不仅具有经典诠释上的新意,而且可以为当今生态危机情况下寻求人与自然相处之道提供借鉴.
阳明心学强调主体能动性,而现代中国的社会改造与革命精神恰恰都离不开主体能动性.正是在现代所需要的主体能动性方面,阳明学对于中国的现代性具有内在的影响.阳明的良知学简易可行,彻上彻下,但正因其入手简单却又极易自视高明,破坏种种礼法规矩而滋生种种弊端.就今日而言,言阳明之“良知”易,而为政者欲入手船山经史之学而习得政治智慧却不易,船山学对于中国今后政治家的养成之思想资源还未开掘。
"国学热"兴起之后的儒学复兴运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演进,已经由微渐著,面临着重要的关节点.当代的儒学研究也已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如果把儒学在新文化运动中遭遇顿挫之后、从现代文化的语境和背景再出发的历程梳理一下,这大致经过了三个时期.一是现代主义的昌盛期,在全盘西化的压力下,儒学式微,几乎沦为惨遭批判的靶子,一切与现代性不符的内容都堆在了儒家的头上,委曲求全的辩解式生存成为常态,一再退守,百口莫辩
儒学的基本特质和主体精神是什么?历来多说,有礼教说、经学说、道学说、理学说、仁学说,甚至宗教说等等,但都未得儒学之精要,也不足以概括儒学发展演化之历史.文章提出"儒为德教"说,将儒家所论诸德归结为"私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公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天德"(人与自然),提出以"孝悌忠恕勤"提高个人品德,以"温良恭俭让"培养家庭美德,以"恭宽信敏惠"提升职业道德,以"仁义礼智信"改善社会
19世纪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层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动向,无论对当时的社会转型还是对后来的社会演变,都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19世纪下半叶陆续引入的现代性要素,尽管对传统的思想文化形成了冲击,然而,直到1898年戊戌变法,中国士民依然保持着一份文化自信.支撑起这份文化自信的,无疑是有着两千多年浓厚积淀的儒家价值观和儒家信仰.戊戌变法失败后,张之洞作《劝学篇》,
就人类历史四千年看,中国的政治成就是最为杰出的:华夏-中国自诞生起就是超大规模共同体,且其凝聚力异乎寻常之强固,又在此后数千年间持续成长,在几乎每个历史时期均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之政治体共同体.没有信仰之凝聚,就没有稳定的政治共同体,中国之伟大政治成就不能不溯源于华夏之可普遍的信仰-教化之道.本文将溯至源头,发掘《尚书》之《尧典》、《舜典》两篇中与信仰、教化相关章句之微言大义①,以推明圣人所立中国人的
张之洞是武汉大学的主要创办人,他以"中学、旧学"代指中国传统学术,总结出简略而全面的"中学"教育理念与教学体系,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期望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达到义理、考据、辞章、经世济民并重的教育效果,以保存和延续中华文化.2001年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率先创办国学本科试验班、建设国学硕士点与博士点.张之洞"中学"教育理论在多个层面对武大的国学教育有启示与借鉴意义.
历史上,儒学曾经历过汉儒(董仲舒)、宋儒(程朱)的两次整合和更新;晚清,士大夫阶层救亡图存,试图用儒学整合、消化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所谓中体西用,这一尝试失败后,儒学即被边缘化.从五四到80年代,经过启蒙、革命、市场化改革,一方面,儒学持续衰落,另一方面,现代化进程也面临诸多问题.如何借助儒学的核心价值来解决当代社会的某些困境,是儒学能否重新焕发生命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