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含氟螯合剂合成及其在超临界CO2体系分子间相互作用

来源 :第十一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前期研究提出的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体系分子间相互作用动态诱导的溶剂化效应(IDISE)理论假说,针对性地选择亚氨基二乙酸和硫脲为配位端,含氟寡聚物酰卤(六氟环氧丙烷寡聚物酰氟(HFPO)n-COF (n=2,3,4)为增溶链,通过氨基与(HFPO)n-COF酰氟端基的酰胺化反应,设计合成两类(共6种)新型含氟螯合剂(HFPO)n-CON(CH2COOH)2(ONOFLn)和(HFPO)n-CONHCSNH2(ONSFLn)(简写为FLn,n为六氟环氧丙烷(HFPO)的聚合度).采用1H NMR、13C NMR以及FT-IR表征了FLn的结构.采用自主研制的高压原位红外光谱系统在线监测了FLn在40.0、50.0、60.0及70.0℃不同等温条件下,从0.1到40.0 MPa压力逐渐升高的气态及超临界CO2中的溶剂化作用过程,基于原位红外光谱及其衍变行为探究了FLn+CO2二组分体系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结果 表明,在40.0到70.0℃范围内,两类FLn均能够在较温和(或较低)压力下被CO2充分溶剂化分散并溶解于scCO2之中,ONOFLn+CO2体系的转变压力(PT)最高为26.2 MPa,ONSFLn+CO2体系的PT最高为14.1MPa,结果证明FLn中的引入的六氟环氧丙烷寡聚物确实能够显著改善目标FLn在scCO2中的分散性能,是scCO2体系性能优良的增溶链;末端配位基会明显影响FLn在scCO2中的分散性能,是两类FLn呈现出不同的溶剂化特征的原因;FLn中配位基与增溶链之间的协同作用造就了FLn在scCO2中优良溶解性能,为scCO2体系金属离子螯合萃取研究及应用奠定基础.研究结果验证了IDISE假说,支持了FLn分子设计构性关系设想.所合成FLn的配位端具有强螯合作用,可用于scCO2介质中重金属离子的萃取.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扩散系数是重要的传递性质之一,是超临界萃取及分离装置的工程放大和工艺优化必不可少的基础数据。采用Taylor分散法和色谱脉冲响应法可以准确地测定溶质在超临界体系中的二元及三元分子扩散系数。二元及三元扩散系数均随体系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流体压力、密度和黏度的增加而减少。基于流体力学基础理论和粗糙硬球理论的预测模型对于二元扩散系数的预测结果较好,然而这些模型无法准确反映溶质分子与溶剂的相互作用,对三元
本文用可视相行为观察法和分子模拟方法研究了基于Ls-36的超临界CO2微乳液体系对无机盐及离子液体(IL)的增溶特性。结果 表明,表面活性剂浓度对AgNO3的增溶效果影响不大,而含水量W0的影响较为显著,体系可溶解的最大AgNO3浓度随W0的增加而增加。对于离子液体IL而言,当IL浓度较大时,体系浊点压会随IL浓度的增加有微弱增长。提高体系W0可以提高对IL的溶解量。
无机盐在亚临界或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的研究在发展超临界水氧化技术(SCWO)处理焦化废水的工业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比较Empirical approach,Enthalpy approach,Cp-approach和Flory-Huggius approach四种模型拟合NaCl、KCl、CaCl2、 MgCl2四类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氯盐的溶解度数据的结果,得到适合于此类溶解度研究的预测模型并
杀真菌剂嘧菌酯在亚临界1,1,1,2-四氟乙烷(R134a)中的溶解度采用静态法测定,选定温度为289.15 K,313.15 K和333.15 K,压力为6.0 MPa到16.0 MPa.实验前检验并证实该实验设备的可靠性.溶解度实验结果表明嘧菌酯溶解度与温度变化相关性较高,与压力变化相关性稍弱.实验数据使用5个半经验模型(Chrastil,K-J, M-S-T, S-S和A-L)进行关联,关联
选择了四种构型不同的香豆素类物质(香豆素,7-甲氧基香豆素,蛇床子素,补骨脂素),在温度313.15 K,压力为9.5~27 MPa条件下,采用色谱脉冲响应法测定了溶质在超临界CO2中的扩散系数.系统地考察了温度、压力、密度、黏度等性质对扩散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温度下,四种香豆素类溶质在scCO2中的无限稀释扩散系数均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随密度的增大而线性减小,随黏度的增加呈对数线性减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