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前后血压控制与出血转化的关系

来源 :中国脑卒中大会2016暨第六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2016中国脑卒中大会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论坛、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前后收缩压、舒张压的连续性波动对出血转化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间在本科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54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数据,包括静脉溶栓前半小时每隔10min的血压值,及溶栓后24h内(前两小时每间隔5min,后4h每间隔15min,最后18h每间隔1h)的血压值,如果收缩压≥180mmHg或者舒张压≥110mmHg,给予药物适当干预.记录上述血压值的最大值(max)最小值(min)均值(mean).计算相邻血压的差值,分别记录每次血压升高、降低的最大值.血压变异度评估包括下列参数:标准差(S D),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max-min),连续变异度(SV).并于溶栓后24h、48h、72h、7d分别复查颅脑CT,根据结果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组间比较采用t或x2检验,将与溶栓后引起脑出血相关的参数(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数据均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统计学有显著差异.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经鼻肠管肠内营养和经鼻胃管肠内营养对脑出血患者营养状况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出血患者78例随机分成两组进行肠内营养,一组为经鼻肠管肠内营养治疗组(n=3),另一组为经鼻胃管肠内营养组(n=39)。入院后24~~ 48小时内分别给予肠内营养支持。两组患者均于入院第2和第15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同时观察两组患
研究背景与目的:延髓梗死主要分成延髓内侧梗死和延髓外侧梗死,延髓内侧梗死(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相对少见,约占延髓梗死的19%-25%,占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1%-5%,占所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0.5%-1.5%.而双侧延髓内侧梗死(BMMI)更为少见,目前国内外仅见少量报道.本文报道45例MMI,探讨MMI的基础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与预后.
目的:单侧孤立脑桥梗死包括脑桥旁正中梗死(PPI)和脑桥深部梗死(SDPI)两种类型,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这两种不同梗死类型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6年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的脑桥梗死患者420例。根据入排标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单侧孤立脑桥梗死患者90例:PPI 58例、SDPI 32例。结合头部磁敏感成像(SWI)和高分辨核磁共振(HR-MRI)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基底动
会议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48小时内)再加重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因急性脑梗死接受静脉溶栓治疗512例患者的资料,根据溶栓后48小时内患者NIHSS评分的变化,将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NIHSS减少3分及以上)和再加重组(NIHSS减少3分及以上后再增加2分以上),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静
目的:探讨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患者临床、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对我院2013-2015年诊治的8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表现、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头部磁共振弥散加权、平扫及血管成像、治疗和预后情况,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的改变特点,探讨脑心综合征(CCS)的发病机制.方法:对42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CS发生率为47.1%.91.4%的CCS患者于脑卒中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出血性脑卒中的CCS发生率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1);脑干及基底节区病灶CCS发生率高于脑叶病灶(P<0.01).CCS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类心肌梗死.
目的:研究探讨老年人脑梗死患者抑郁的发生与人文因素、血管危险因素和卒中特点的研究.方法:选取首次发病年龄≥60岁的脑梗死患者426例,采用Zung抑郁量表(SDS)进行评分,分析脑梗死患者抑郁的发生与人文因素、血管危险因素和卒中特点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抑郁的发生率为40.4%,发生抑郁与有失眠史、独居、负性生活事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左侧颈动脉梗死、皮质梗死相关,与非抑郁组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早期给予药物干预后对抑郁状态、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将选择我们科室住院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93例,随机化分为常规对照组42例,盐酸氟西汀治疗组5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起始前、治疗的第30±7天、第90±7天,给予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评分(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S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
目的:研究并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择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的急性脑梗死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参照《中国急性脑卒中治疗指南(2010)》,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纤、扩张血管、控制血压计血糖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加用依达拉奉及丁苯酞注射液静脉滴注,两组均治疗14天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