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中亚与西亚“突厥世界一体化”之我见

来源 :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社科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ic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5年9月的第五届突厥语国家合作委员会首脑峰会上宣布:将推出土耳其、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四国通用的中小学历史教材《突厥通史》,下一步将推出《突厥地理》和《突厥文学》.对此,中国应尽快通过有关渠道,表明中国的立场.把握好“历史上突厥民族是中华民族中一员”的原则,密切关注境外“突厥世界一体化”中关于突厥历史的观点和表述,及时掌握“突厥世界一体化”对我国突厥语族(其中维吾尔民族占一半左右)的舆情影响。尽快组织我国突厥历史研究力量撰写中国的《突厥通史》,尊重历史、分清是非,防止和杜绝任何歪曲突厥历史的行径和“泛突厥沙文主义”历史观的沉渣泛起。
其他文献
东北亚中日韩三国在今天的世界史潮流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与19世纪后半期的状况相比,三国的政治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韩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步伐滞缓,然而现在却俨然是儒教文明圈飞跃性发展的国家的代表.日本自近代孕育期开始便以脱亚入欧为目标果断地接受西欧的近代化模式,因而提早迈入了实力雄厚的经济大国的行列.那么在近代化过程中,三国的儒教资产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关于这个问题,世界学术界中展开了题
当今世界乱象丛生,动荡不安.人类亟需新的世界秩序.新秩序的构建需要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努力.两国自古有"天下大同"、"世界一家"的理想,CHINDIA是其现代表述.中印都在为筑牢其思想基础而努力.世界中国学大会、国际儒学论坛、世界印度学家大会等等方兴未艾,既是对理想的追寻,又是时势使然.地球村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世界各国已成命运共同体,需要新的共同的精神家园.
所谓人物性同异论是在18世纪发生而持续到朝鲜末,将近200年的朝鲜性理学上非常重要的论争.这个论争发生在遂庵(权尚夏1641-1721)门下的巍岩(李柬1677-1727)和南塘(韩元震1682-1751)之间,而遂庵是栗谷(李珥1536-1584)-沙溪(金长生1548-1631)-尤庵(宋时烈1607-1689)的继承者,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个论争是栗谷学乃至朱子学诠释上发生的.本文为了展现巍岩和
亚州区域内的相互交流有着数千年的历史,随着人口的变迁,历史文化的融合,在生活文化层面积累造就了经久验证的互动互惠之共有平台.这深厚的底蕴亦可称为本次会议所探讨的亚洲文明对话的素材智库.笔者意在考察亚洲文明对话的相关素材30年之久,重点着眼挖掘和筛选亚洲、尤其是东亚在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互为链接的共同点,整理梳成为社会和大众所接纳参与的公共课题,从而唤起对东亚和亚洲的历史文化关系的新一轮关注,取价值认同
中华民族文化在东南亚区域传播途径在于先辈华侨.远渡重洋于斯地先侨,传播、发扬华文教育、姓氏宗亲会、社团于不忘本.因此,伟大的中华文化传统思维、行为延续于寓居地而发扬光大海外.由于东南亚区域之不同,传播方式与行动有一定差异.但,万宗归一,中华传统文化依然存在其内在关系.因此,在形形色色的社团组织、乡会、华文学校、文坛等,一切理念都基于传承这一根本,并得以代代相传于迄今.
日本武士阶级掌握政权的镰仓时代(1192-1333)以来武士信仰禅宗.一直到江户时代(1603-1867)武士阶级的导师都是禅僧.朱子学派在中国排斥禅宗.朱子学也在镰仓时代传于日本.但是当初只在博士家和佛教寺院里研究朱子学.到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以朱子学为官学,让武士学习朱子学.朱子学慢慢地成为武士j阶级的基本素养.阳明学也江户时代初期传来日本.武士阶级把日本古来的神道和中国思想(禅宗、朱子学、阳明学
随着习近平主席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时,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讲演时提到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丝绸之路"这个词迅速被各国媒体反复提及.其实这个词过去是一个基本上在学术界内使用的术语.可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丝绸之路”在英文文献中也是一个不太常用的词。此外“丝绸之路”这个术语也不是汉语中的固有词汇,不但在中国历史典籍中找不到,没有接触过当代媒体的一般百姓口语中也没有这个词
越南独立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推行儒家所倡导的宗法制度,规范和加强社会的宗法体系,巩固和强化封建中央集杈统治.历代越南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强化中央集权,从陈朝以后的历代皇帝,都把维护封建大一统,强调君权至上和等级尊卑制度的儒家学说作为自己的统治思想武器.在沿袭中国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机构和典章制度的同时,自上而下地大力推广儒学,将儒学定位为"国学","国教",以儒家思想为立国的理论基础
东南亚是亚洲文化发展与交流的主要交汇处之一,是亚洲文明对话的重要舞台.东南亚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造就了该地区文化丰富多彩的多样性;而东南亚文化多样性的扩大和保持,又进一步增强了该地区的文化包容性.东南亚文化的包容性使东盟这一该地区的区域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并成功地向实现建立"东盟共同体"的目标;同时也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世界文明的版图中,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都属于卡尔·雅斯贝尔斯所称的"轴心文明".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交流和对话,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和启示.在亚洲文明对话的框架下,进一步深化中阿两大文明的交流与对话,拓宽文明对话的背景和参照,不仅能让中阿双方加深理解、取长补短,实现自我反思与互惠双赢,而且能对不同文明之间的求同存异、和平共处,起到重要的示范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