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三题

来源 :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u_hechu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不平衡等现状提出了生态美学的构想,其中有不少独到的、发人深省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正因为这是一个新生事物,有一些问题需进一步探讨和完善。笔者想就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就教于各位专家。
其他文献
目前装备基层部队的救护担架 ,不适于复杂条件下的伤员转移救护。我们在总结部队实战演习经验的基础上 ,经过 2年的不断改进 ,制作出一种可抬、拖伤员的背携折叠轮式担架。1
介绍在西方美学中,康德是欧洲人本主义美学的完成者,他以坚定的人本主义立场,深邃的人文情怀,博大的理性主义观念和极富智慧的主体性方法构建了最为精深而影响久远的人本主义美学
会议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也称“文学与环境研究”,是西方最新出现的一种批评潮流,它于20世纪70~80年代在美英初露端倪,从90年代至今发展迅速,在不少国家的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一
会议
无论如何,在西方文学批评流派中,生态批评绝对是最晚出现的了。按照西蒙·C.埃斯托克的说法,生态批评有三个生日,一是术语生日,“生态批评”一语首见于威廉·罗依克特197
会议
本文讨论为什么社会危机和人的异化会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重点反映内容,而非理性主义又为什么成了它的思想哲学基础的,以及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或是说存在什么联系,等等。要想真正
对生态审美的研究,在我国是刚刚起步。这种研究的路径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从中国的本土出发,从民族的生态审美状况出发,探索生态审美的一些基本规律,提高人们对生态美的认识,应是一条
本文无意对广西各民族文化多元态势作文化人类学的“深描”,只想以“共生”为切入点,探究用“文化研究”或生态美学来阐释广西各民族文化多元态势的可能性空间,并反过来,尝试发现
当我们接触到生活在中国南方的壮侗语族(包括苗徭语族)等民族时会发现,这一具有后现代理性思考且被“对活”主义者所标举的重要思想,从古至今一直为这些民族所推崇,并在他们的观
会议
本文讨论各民族人民不仅为营造秀美山川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过程中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各民族用歌舞、绘画、文学、民俗、宗教等文化形式强化了人们的
会议
生态审美标识了时代的审美走向,导引了时代的审美潮流,将构成21世纪的生态审美场,展示美学发展的新纪元。究其原因,是它形成了崭新的审美本质,产生了新的审美范式。它是审美关系与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