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外分泌差异蛋白的功能研究

来源 :2014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csu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新生隐球菌是临床最常见的侵袭性病原真菌之一,可附着于活体植入材料表面形成生物膜结构,从而显著增强其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本研究筛选鉴定了新生隐球菌生物膜态的3个外分泌差异蛋白,并初步论证其对隐球菌生物膜形成及毒力的功能影响。方法:应用ITRAQ差异蛋白分析技术筛选鉴定新生隐球菌在生物膜状态和游离状态外分泌蛋白的表达差异;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各差异蛋白的基因缺失株,结合表型检测及细胞动物实验探索其对隐球菌生长与毒力的功能机制。结果:发现Vid、Gef、Omt等三个外分泌蛋白在隐球菌生物膜态表达显著上调;获得三个差异蛋白的基因敲除株,体外生物膜检测发现较之标准株,仅vid△表现为显著的生物膜缺失,同时其在巨噬细胞内的生存率及对小鼠吸入感染模型的毒力显著减弱。结论:我们的研究首次证实外分泌蛋白Vid对隐球菌的生物膜形成以及致病感染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但具体分子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其他文献
HIV感染者合并肛门直肠尖锐湿疣,表现为外阴生殖器、肛门甚至直肠的乳头状或鸡冠状的淡红色或污褐色赘生物,小、软、成簇、有蒂的丘疹,触之易出血,属于艾滋病伴发性病之一。疣体直径大于1厘米或皮肤损害大于2平方厘米酌用物理或手术。直肠疣体采用物理治疗前,先用"燥湿杀毒"法。
会议
先天梅毒诊断疑似病例:母亲应确诊为梅毒,有梅毒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阳性.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疑似病例的要求和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在早期先天梅毒儿的皮肤黏膜损害或胎盘中可查到梅毒螺旋体;或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抗体滴度高于母亲4倍或以上;或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阳性,IgM抗体检测阳性中的任一项.
会议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igarette smoke (CS), a very common environmental fact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kin aging.Although some in vivo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CS affects ski
会议
患者女,25岁,主因右上腹红斑伴瘙痒1月余,加重3天,患者在初次出皮疹前约2周左右曾食用自制的生泥鳅酱(量约1/3勺),皮肤科检查:右上腹可见一直径约4cm的类圆形淡红色斑片,边界不清,右上腹、侧腹及脐上有呈带状分布的不均匀的暗褐色斑片,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未见丘疹、水疱、脱屑,无压痛。皮肤病理检查:真皮浅层血管周围、附属器周围及皮下组织可见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少量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真皮
会议
患者男,43岁。因瘢痕疙瘩20余年,发现银屑病半年,加重2周入我院治疗。本病例特点为患者瘢痕疙瘩及银屑病诊断均明确,部分瘢痕疙瘩表面出现红斑、脱屑,组织病理结果符合瘢痕疙瘩上并发银屑病诊断。
会议
目的:观察清热凉血方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NF κB和MAPK信号通路水平的影响及HBD-2的作用机制;通过清热凉血方药干预银屑病的模式生物研究,阐明其NF-KB,MAPK信号通路与HBD-2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用实时荧光定量PCR、ELISA方法法方法观察HBD-2在体外培养的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珠HaCaT细胞上表达的特征及NF-κB和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采用分子生
会议
患者女,60岁.因右面颊部结节伴瘙痒3个月余,于2013年1 1月29日来我科门诊就诊.3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于右侧面颊部出现一米粒大小淡红色丘疹,自觉轻微瘙痒,无明显疼痛,反复搔抓刺激后皮疹迅速增大形成蚕豆大小结节,中央破溃,出血,溢脓,结痂.曾于当地卫生院使用口服抗生素及外用中草药等治疗均无明显好转,皮疹仍不断增大.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专科检查:右侧面颊部可见
会议
目的:观察白芍总苷胶囊治疗严重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白芍总苷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及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60例面部严重激素依赖性皮炎,与30例口服左西替利嗪及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作比较,治疗后第2和4周,停药后2周随访.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0%和1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3%h和6
会议
目的:对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聚类分析和频数分析,得出以临床为依据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特应性皮炎临床中医标准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聚类分析法对临床上特应性皮炎患者辨证分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上以风湿蕴热型、湿热蕴结型、脾胃虚弱型、血虚风燥、气滞血瘀型常见,其每一型均有好发年龄段。结论:立足于临床研究的临床辨证分型为特应性皮炎临床中医标准化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会议
病例1患者女,33岁,发现外阴部黄色丘疹、结节1年余.就诊1年余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外阴出现数个米粒至绿豆大小淡黄色丘疹,未予以重视,近几月局部类似皮疹逐渐增多、增大,无自觉症状.既往体健,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腹阴性.皮肤专科情况:双侧大阴唇处见十余个大小不等黄色及淡黄色丘疹、结节,较大者直径约1.5crn左右(图1),质稍软,无压痛,皮损边界清楚,孤立存在,互不融合,皮疹表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