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施肥对栗褐土腐殖质组分的影响

来源 :2009土壤资源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安全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peci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省河曲砖窑沟流域试验区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栗褐土经过20年的不同施肥处理,与不施肥相比,耕层腐殖质均有显著积累,其效果以高量有机肥(M2N、M2NP)>低量有机肥(M1、M1N、M1NP)>单施化肥(N、 NP);不同肥料对腐殖质中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素三种组分含量的影响也表现出与腐殖质相似规律,但对不同组分的影响程度不同,单施化肥比较有利于富里酸的积累,HA/FA 值有降低趋势,不利于提高腐殖质品质,而有机肥对增加胡敏酸含量更具有优势,HA/FA值明显高于对照,对提高腐殖质品质效果显著,高量有机肥与氮肥和磷肥配施效果较差。
其他文献
本文以柠檬酸铁为催化剂,在近中性pH条件下,以类Fenton氧化法去除经过长期生物修复处理之后,石油污染土壤中的残余污染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和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技术,对生物修复残余物进行了特定分析。结果表明,含有两个氧原子的环烷酸是最主要的物质,此外还检测到多种氧化态多环芳烃。当H2O2 用量为0.98 mol/kg 土时,最佳H2O2 与Fe3+的摩尔比为200:1。当H2O2 用量为
通过田间实验研究,分析了种植第二年与第三年时,苜蓿与老芒麦间作以及间作时苜蓿接种根瘤菌对两种牧草的产量,根际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以及细菌群落的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牧草的产量显著提高。间作与间作接种根瘤菌对两种牧草根际土壤的碱解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在种植的第二年,两种处理使苜蓿根际土壤的有效磷含量分别降低了44.8%和45.3%,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种
喀斯特石漠化问题是贵州最严重的土壤退化问题。通过对贵州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进行采样分析,选取土壤质量指标,以无石漠化林地土壤质量指标含量作为区域土壤质量背景值,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土壤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石漠化程度由无石漠化向极强度石漠化演变,土壤粘粒下降,砂粒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降低,砂化严重。石漠化土壤与无石漠化土壤质量关联度计算结果为:潜在石漠化(0.93)>轻度石漠化(0.92)>中
次生碳酸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碳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有机碳库大2-5倍,其形成与周转在该地区土壤碳平衡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拟通过分析测定土壤碳酸盐(SC)含量及其δ13C值、土壤CO2的δ13C值,探讨土壤次生碳酸盐形成和重结晶过程中对土壤CO2的固定,并计算其固定量。结果表明:次生碳酸盐的δ13C值主要由土壤CO2的碳同位素组成决定,可用土壤CO
通过自制的土壤侵蚀槽进行模拟降雨试验。在设定10°坡度,降雨强度为1.03-1.05mm/min,整个试验共降雨 316.2mm 条件下,研究了可降解编织物覆盖和种植作物(小青菜)对水土流失控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覆盖处理比,稻草编织物覆盖处理和棕榈编织物覆盖处理能显著减少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分别减少径流量为86.66-91.10%和 88.02-93.53%,分别减少土壤侵蚀量为96.71-9
针对当前人参栽培中普遍存在的土壤退化现象,通过田间试验、微区试验,研究了生物改良剂对参后地的修复作用,对比分析了以秸秆添加微生物菌剂为主要成分的生物改良剂,对参后地和新林地人参生长状况、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生物改良剂后参后地土壤紧实度、容重降低;土壤pH 值、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有所增加;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增加,真菌数量减少。经过处理参后地土
模拟生物泥浆法,选择了几种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出来的真菌,在添加不同浓度菲和邻苯二甲酸作为共存底物情况下,研究它们对旱地红壤中苯并[a]芘(B[a]P)的共代谢降解。结果表明,未灭菌土壤中土壤微生物对B[a]P有降解能力,当土壤中添加菲时,提高了B[a]P在土壤中的降解率,100 mg/kg浓度菲的效果比浓度为200 mg kg-1要好,邻苯二甲酸对B[a]P降解影响不大,灭菌土壤中B[a]P几乎
通过对长期定位试验中的黑土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分析,单施化肥,对土壤氮素的形态没有明显的影响;施有机肥对黑土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显著,增施有机肥有利于无机态氮中铵态氮的积累,硝态氮的积累也呈增加趋势。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农田黑土氮库的变化动态,对我国黑土区的生态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2007~2009连续3个年度在华南蔬菜产区开展“3414”田间试验,研究华南菜田土壤碱解氮丰缺指标体系,并对所建立的丰缺指标进行指标值转换。以相对产量为50%、75%、90%和95%为标准将土壤碱解氮划分为极缺、缺、中等、高和极高5级。碱解氮的丰缺指标分别为<30 mg·kg-1、30~90 mg·kg-1、90~170 mg·kg-1、170~210 mg·kg-1和>210 mg·kg-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磷肥模式对小麦、水稻生长期间,不同层次土壤蔗糖酶、中性磷酸酶、脲酶和蛋白酶的活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磷肥后土壤蔗糖酶、中性磷酸酶、脲酶、蛋白酶的活性均高于磷肥空白处理20%以上。土壤化肥与有机肥混施处理与其他各普通磷肥处理土样相比,土壤的蔗糖酶、中性磷酸酶、脲酶和蛋白酶的活性至少也提高了10%以上。表明当前传统施磷模式存在一定的过量问题,化肥与有机肥混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