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肾组织中的u-PA/PAI-1的表达

来源 :河南省第二十六次儿科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yl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TIF)大鼠肾组织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的表达. 方法:雄性3月龄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4只),模型组(24只).行单侧输尿管结扎术单侧输尿管梗阻诱导TIF模型.各组分别于实验第7d、14d、21d时随机选取8只大鼠,行功能学检测然后处死,行光镜下观察梗阻侧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评价肾脏中的u-PA、PAI-1表达变化. 结果:①7天及14天模型组大鼠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Cr)和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与同时间点假手术组比无显著差异(P>0.05).21天模型组BUN、Cr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②PAI-1表达量在假手术组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05).各时间点模型组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P<0.05).模型组表达量随梗阻时间延长而增加(P <0.01,P<0.05).③各时间点模型组14天、21天u-PA的表达量均较各自前一时间点减少(P<0.01),假手术组u-PA的表达量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异(P>0.05).④肾小管间质损害半定量评分与PAI-1(r=0.917,P<0.01)、表达量呈正相关,与u-PA表达量呈负相关(r=-933,P<0.01). 结论:PAI-1对肾脏是保护因子又有不利的作用,其对肾脏发挥保护性或有害的作用取决于肾脏疾病的类型、发展阶段以及肾脏的不同部位。
其他文献
CD133是入喉癌肿瘤干细胞一个有效的标记.许多研究发现,与CD133-CSC细胞相比,CD133+细胞具有更强的克隆形成能力,侵袭力和致瘤力.最近,人们对肿瘤干细胞中Warburg效应的关注越来越高.即使在有氧条件下,Warburg效应表现为肿瘤细胞依赖更多的糖酵解,恶性肿瘤细胞主要依靠糖酵解来满足其能量需求.葡萄糖的跨膜转运是通过Glut实现的.但是目前对CSC细胞中Glut-1表达的研究却很
会议
目的:探讨引起吞咽困难的咽食管憩室(Zenker憩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法.方法:对我院近期收治的2例引起吞咽困难的巨大咽食管憩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例1:患者男,75岁,因吞咽困难伴呛咳1年入院.食管钡剂x线造影示:食管上段可见造影剂局部积聚形成巨大囊袋形影,钡剂大量进入,少量进入食管余段.诊断:Zenker憩室,Brombart分期Ⅳ期.
会议
目的 我们前期体外研究已发现反义寡核苷酸GLUT-1能抑制喉癌Hep-2细胞的生长,并通过抑制GLUT-1的表达而提高Hep-2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反义寡核苷酸GLUT-1在致瘤裸鼠能否通过喉癌的放射敏感性以及相关的机制。方法 Hep-2细胞裸鼠致瘤成功后,分成单独放疗组(对照组)及注射反义寡核苷酸GLUT-1组+放疗组,养到一定体积,处死裸鼠,新鲜标本分别采用实时RT-PCR、We
目的:探讨鼻咽刷洗物检测MSH2基因甲基化在鼻咽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中作用.方法: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54例鼻咽癌患者、18例慢性鼻咽炎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配对鼻咽部组织及鼻咽刷洗物中MSH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结果:鼻咽癌患者鼻咽部癌组织MSH2基因甲基化频率75.9%(41/54),鼻咽刷洗物70.4% (38/54);而在慢性鼻咽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鼻咽部组织及鼻咽刷洗物中均未检测
目的 探讨缺氧因子GLUT-1、HIF-1α、p-Akt、PI3K在下咽鳞状细胞癌的意义.方法 收集2006.1~2012.1期间我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47例下咽癌,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47例下咽鳞状细胞癌标本中GLUT-1、HIF-1α、p-Akt、PI3K的表达及与下咽癌的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 男45例,女2例,年龄43-77岁,平均62.5岁,肿瘤位于36例位于梨状窝,1例位于环后区,9例位
目的:观察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儿童急性胰腺炎(AP)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的临床研究.方法:50例SAP患儿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对照组(25例)和FEN联合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治疗组(20例).EEN对照组患儿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下,发病后的48h内给予等热卡、等氮源的EEN,治疗组在ENN治疗基础上加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疗程为2周.检测患儿第1、7、14天C-反应蛋白(CRP)、白
目的:探讨生物钟基因Bmal1、Per2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ALL初治患儿及健康儿童外周静脉血标本各30例为ALL初治组和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Bmal1 mRNA、Per2mRNA的表达.结果:Bmal1 mRNA在ALL初治组的相对表达值为10.39±2.13,高于健康对照组的7
目的:通过检测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B细胞特异单克隆鼠白血病病毒整合位点基因-1(Bmi-1)及辅助性T细胞相关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的mRNA表达变化,分析探讨Bmi-1及Th1/Th2细胞比例在新诊断ITP患儿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本实验设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36例ITP患儿均源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2013年4月-2013年12月期间
目的:研究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伏立康唑谷浓度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对患儿进行全血CYP2C19基因分型,相同方案给药后,荧光偏振免疫法(FPLA)检测患儿血药谷浓度,对不同基因型组的血药浓度差异进行多组有序多分类资料的秩和检验.结果:纯合子快代谢基因型(EM)(CYP2C19* 1/*1)发生频率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外周血中IL-17、IL-35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40例ALL患儿分别在初诊时和缓解期留取外周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17、IL-35的水平,对照组为25例正常体检儿童.结果:初诊组ALL患儿外周血IL-17的水平明显低于缓解组及正常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组外周血IL-35的水平明显高于缓解组及正常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