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阶段性剥露历史:来自藏北可可西里盆地碎屑锆石和磷灰石的(U-Th)/He年代学的约束

来源 :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009090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he south-central Tibetan Plateau(TP)occurred rapid exhumation during Cretaceous-Paleocene,followed by astable and slow exhumation rate since early Eocene1,2.When and how the northern TP wasexhumed,however,remain ambiguous.The Hoh Xil Basin(HXB)is the largest Cenozoic sedimentary basin inthe north TP.Here we present detrital apatite and zircon(U-Th)/He ages and forward modelings fromsedimentary rocks of both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HXB.These results,combined with regional geologicalconstraints,indicate that at least3km and2.2km of material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HXB have beeneroded during25-22Ma,respectively.The Late Oligocene-Early Miocene of uplift in the northern TP ismuch younger than Cretaceous-Eocene uplift of the south-central TP,which clearly reveals episodicexhumation and northward growth of the TP.Crustal shortening3and sou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Asianlithosphere beneath the HXB4are the two major contributions for this stage of uplift and exhumation in theHXB.
其他文献
2008年5月12日沿NE向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北段发生汶川Ms8.0地震,大约~5年后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发生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Ms7.0地震.重要的科学问题包括:在这~5年中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邻区在形变方面是如何变化的?这种变化是否影响到2013年芦山地震的发生?在这~5年中,在龙门山断裂带两侧及周缘的地震活动、部分手段的观测出现了变化或异常,是否与受汶川地震的同震及震后运动影响的构造动力学
众所周知,在地球物理勘探中,模型体的正演在位场异常的解释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其产生异常特征的认识是掌握场与场源对应关系的切入点,是进行位场反演、地质解释的基础,历来深受地球物理学家的关注。自然界中,有些磁性地质体常呈近似于圆柱体的形态产出,本文以水平圆柱体的磁场三分量理论公式为切入点,通过坐标旋转,结合磁场梯度张量与三分量之间的导数关系,推导了倾斜圆柱体的磁场梯度张量理论表达式并用Matlab语言
基岩和沉积物碳酸盐在现代风化过程和古环境重建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各类基岩(包括硅酸盐和碳酸盐岩)和沉积物(风成、河流沉积物和表土)的碳酸盐Sr、Mg和Ca含量进行分析来对该区碳酸盐组成进行约束,并且初步阐述该区碳酸盐和水相互作用对于沉积物和河流水化物组成的影响。该区基岩碳酸盐Sr/Ca和Mg/Ca比值呈现出相当大的分布范围,大致可划分为主要赋存在硅酸盐岩中具有高的Sr/Ca
The Plio-Pleistocene carbon isotope (δ13C) record show prominent 400-kyr cycle with maximum valuesat eccentricity minima during the Pliocene.The period extend to 500 kyrs in the Pleistocene after 1.6
会议
本研究利用东海冲绳海槽DG9603钻孔的孢粉、有孔虫和长链烯酮分析结果,在相同时间标尺上,分别建立了4万年来陆地和海洋气候变化序列。结果显示,孢粉记录的陆地气候在距今约1.5万年前快速升温,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候变暖过程是一致的。有孔虫和长链烯酮生物温标记录的海水温度早在约1.9万年前迅速升温,与低纬度西太平洋暖池变暖过程是一致的。揭示了东亚地区末次冰消期气候变暖海洋超前陆地约3~4千年。本研究揭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是新生代亚洲地区的重要构造-气候事件,在区域地球系统演化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在西域砾岩地层中的火山灰进行氩同位素和铀-铅同位素的精确测年,获得火山灰的准确年龄,以此为基础,重新标定山前盆地新生代地层序列,发现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26.7-22.6Ma),塔克拉玛干沙漠就已经形成。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是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隆升导致的亚洲内陆(塔里木盆地)干旱化
一直以来,月球的水含量不仅是月球演化历史中的热点科学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未来月球基地的供水问题.最初Apollo探测结果认为月球上没有水,但最近在月球的火山玻璃及其橄榄石熔融包裹体、月球高地的名义"无水"矿物、以及月球玄武岩和岩浆岩中的磷灰石中都发现有水的存在.同时绕月雷达探测和月表反射光谱在月球极区也检测到水的信号,因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月球并不是之前所认为的"干燥"天体.本次分析的磷灰石颗粒均
月球陨石SaU169来源于风暴洋克里普地体(PKT),由冲击熔融角砾和表土角砾两部分组成(Gnoset al.,2004).冲击熔融角砾部分约占整体体积的87%,极富Th(32.7ppm),U(8.6ppm)和克里普(KREEP)等不相容元素,是目前已知最富KREEP的月球样品,前人对其岩相学和年代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表土角砾岩部分占整体体积的13%,同样富集不相容元素,例如Th8.4ppm,U
孔隙度和密度是岩石的基本物理性质.在行星科学中,陨石的孔隙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陨石形成环境的物理环境以及后来的演化.不同的孔隙度可能反映了行星(小行星)内部结构、重力场、和冲击过程.同时孔隙度还影响到岩石的其它物理性质,比如地震波速度,宇宙成因核素产率,电导率和热导率等(Britt et al.,2002).孔隙度和密度还常用于地壳厚度的模型计算中.火星地壳的孔隙度是研究次表面储水层的关键因素,对
The Mufushan granitoids are typical continental intraplate magmatites in the Xuefengshan orogenic belt.A reliable chronological framework and new model for this intraplate anorogenic magmatism are bui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