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回流暴雪的数值模拟分析

来源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u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WRFV3.2.1中尺度数值模式,利用1°×1°每日4次的NCEP-FNL全球分析场资料,并使用 OBSGRID融合了micaps常规观测资料,采用非静力、三重嵌套方案,对2009年11月9日~12日河北回流暴雪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模式输出的时空分辨率较高的资料,对此次冷流暴雪的特征及其产生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回流暴雪过程中近地层以辐散和反气旋性涡度为主,暴雪区上空涡度中心和散度中心正负相间分布,表明暴雪过程中有中小尺度系统的活动,垂直方向上辐合中心与辐散中心,气旋性涡度和反气旋性涡度上下叠置的配置,使上升运动增强,对应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展,使降雪强度加大。暴雪区上空正涡度、负散度和垂直速度的演变预示着降水强度的演变。(2)暴雪区近地层为干冷气团形成的冷垫,暖湿气流沿锋面上界自低层向高层输送,水汽和热量主要集中在700~400hPa 高度,暴雪的出现与高温高湿能量的输送密切相关;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水汽主要来自南方,北方为干冷空气;降雪强度随冷、暖空气的强度即锋区强弱而变;(3)太行山的地形作用引起气流的汇聚、绕流和爬坡,山脉的南北走向使东北南下的干冷空气的在其东麓的迎风坡堆积,随着地形高度的增加,冷空气的厚度增加,使暖湿气流的爬升高度增加,从而加强了垂直上升运动,使降水强度加大。
其他文献
利用1×1°、4次/d的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卫星、雷达等常规资料,对出现在2010年6月的影响湖南的两次大范围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发生在同一环流背景下,但暴雨强度与影响区域存在差异;(2)两次大暴雨过程在高低空配置、物理量诊断分析、卫星云图与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湿位涡垂直分布特征也各有异同。两次暴雨过程其垂直结构特征具有明显的不同,对比分析结果对湖南
许多学者对闪电活动是否对其他天气现象,比如天气预报中最为关注的降雨具有指示作用做过研究。其依据是两者的形成条件、发生区域和部分物理过程具有相似性。近些年来, 国内外利用闪电定位系统和多种雷达对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但是在不同的研究区域,规律差异较大,即闪电和降雨的关系有显著的区域特征。本文结合湖北武汉雷电活动特征研究课题,采用武汉市2007~2009的闪电定位资料以
淮河流域是我国最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之一,对淮河流域暴雨的研究十分必要。许多学者对江淮流域梅雨期强降水天气气候特征,淮河流域典型涝年强降水分布特征、大气环流特征,淮河流域暴雨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形成机制以及外强迫因子的影响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而关于淮河流域暴雨的气候特征分析相对较少。本文采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中国753 站50~09 年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出淮河流域1961~ 2009 年各站年暴雨
使用NCEP 高度场、风场、NOAA 海温和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 160 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Morlet 小波分析和奇异值分解(SVD)等方法,讨论2005 年夏季江淮流域降水偏多的原因。 2005 年夏季全国范围内降水偏多,江淮流域降水较常年偏多2-6成。研究结果表明,夏季乌拉尔山阻高偏强,环流经向度强,是冷暖空气交汇的主要原因;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向西南伸展,NAM 偏
涡度、散度和变形是大气动力学中主要的物理量,对降水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 WRFV3.3模拟了2011年6月14—15日和6月9—10日西南涡和江淮切变线造成长江流域的两次大暴雨过程,分析了暴雨形成的大尺度环流条件,根据涡旋与变形场的相互作用指数VDIVDI(VDI=E.|ζ|/(E+|ζ|),其中ζ=[(e)v]/[(e)x]-[(e)u/(e)y]为相对涡度,E=(F12+
针对2010 年6 月17 日河北省出现的一次强对流天气,利用NCEP 再分析资料、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和自动站、FY2C 卫星云图及多普勒雷达等资料,采用25 点平滑滤波等方法,主要从高低空系统配置、环境场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强对流天气落区的抬升触发机、不稳定层结和水汽条件。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过程系统的配置和环境场的分布决定了在低涡东南象限最有利于成片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地面与高空中-β尺度系统的叠加是
利用 Micaps 常规资料、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自动站资料,对2009年10月31日~11月1日河北省廊坊市出现的一次雨转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和雷达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表明:500hPa西来低槽、700hPa和850hPa切变、地面倒槽等影响系统共同作用造成了廊坊市大到暴雪天气,此次降水过程是一次比较典型的华北回流降水天气过程。低空从渤海海面的水汽输送是造成本次大到暴雪天气降水过程
根据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资料室整理的月平均温度资料,选取出华北地区12 个探空站近30a (1979-2008 年)各标准等压面(850、700、500、400、300、250、200、150、100、70、50、30 和20hPa)资料,应用经验正交(EOF)分解、气候变化倾向率、Morlet 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 突变检验等统计方法,分别对该地区高空13 个标准等压面的年、季平均
为了探寻豫西地区致洪暴雨的预报线索,利用自动站、卫星TBB 资料和利用NCEP 全球客观分析资料(1°×1°)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栾川2010 年7 月24 日日雨量为155.3 毫米,打破有气象资料记录(栾川1956 年8 月建站)以来日雨量极大值的致洪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展过程,及其发生的天气背景和中尺度环境与触发机制。通过对红外云图和TBB 资料,分析了暴雨MCS 如何从γ中尺度成长
通过对河南省东南部龙卷风发生的有关史料(1949-2008)进行调查和等级划分,结合其发生时段和地域上的特点,分析得知:相对全省而言豫东南发生龙卷风(共有29 次)的概率相对较低,占河南全省龙卷风总次数的31.18%,调查区域占全省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比豫西山区龙卷风的发生概率还是略高一些。豫东南龙卷风发生的时段,以90 年代最多,为13 次,80 年代11 次,本世纪初4 次,其余的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