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ZSM5分子筛催化器降低稀燃发动机NO排放的研究

来源 :中国内燃机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FAM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原位合成技术制作的Cu-ZSM-5/堇青石整体式催化器,对稀薄燃烧发动机排放的NOx进行后处理.扫描电镜图(SEM)表明ZSM-5分子筛成功的原位合成在了整体式蜂窝载体上,采用原位合成的Cu-ZSM-5稀燃催化器,不从外界添加任何还原物质,利用稀燃发动机尾气中的HC、CO等作为还原物,对稀燃发动机排放的NOx进行选择还原,试验结果表明:该稀燃催化器对NOx转化效率较高,在空速比为25000/h,排气温度在400℃,其最大NOx转化效率达64﹪.此时该催化剂对HC的转化效率接近60﹪,而CO基本没有得到转化.另外该稀燃催化剂也表现也较好稳定性和抗中毒能力.
其他文献
论文利用HYDSIM软件,搭建了共轨燃油系统的仿真模型.利用该模型对高压共轨系统用电控喷油器的主要结构参数对针阀运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最后利用建立的模型和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船机用共轨系统共轨管的结构进行了初步仿真研究.
由于新造船舶的趋势正在向大型化、自动化方向发展,而且我国目前生产的低速机均为引进技术,因此我国船舶低速柴油机与国外的差距主要表现进一步提高单机功率,采用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智能化电子控制系统,进一步提高低速柴油机的可靠性,改善低负荷性能,降低油耗,控制NOx排放,提高安全保护控制性能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介绍了柴油机双进气道设计的一种现代方法,即应用反向工程技术实现气道三维造型,并应用CFD软件FIRE对其实现气道—气门—气缸内气体三维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对进气道气流流动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对于切向进气道的单进气道布置以与气缸切向布置最佳,因这样能产生相对较大的涡流,双切向进气道因前后两股气流产生干涉,会造成少量的流量损失,但却会增强缸内的涡流.
本文在一台TY1100轻型直喷式柴油相对DMC-柴油混合燃料的热平衡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混合燃料中DMC比例的增加(0~20﹪),转化为有效功热量的比例逐渐增加,当DMC比例为15﹪、20﹪时,与纯柴油相比,转化为有效功的热量最在增加幅度达3﹪左右,而冷却水、排气及机油带走热量的比例逐渐减少,其减少部分大致与热效率的提高相当.
本文根据机构可靠性的基本原理,建立了曲轴疲劳强度可靠性的计算模型,并结合3200ZLC型柴油机轴的具体实例,阐明了所提供方法的具体应用,得出了有价值的结果.
本文提出了一种PIV系统(Particle Image Velocimery)测量误差的实验评价方法,并建立了一套PIV误差评价系统.得到了PIV测量误差在空间及时间上的概率分布特性;对PIV实验参数中的几个关键参数进行优化.并采用PIV系统,对高压共轨式电控喷射系统的喷雾粒子速度场进行了测量和研究,研究表明,在喷雾过程后期,喷物体内部出现大尺度的涡流结构;提高喷射压力之后,出现涡流结构的时刻提前
本文对LPG在小型直喷式柴油机上应用的两种方式的燃烧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负荷和LPG替代率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混进气双燃料发动机在小负荷运行时,随替代率的升高,最高爆发压力逐渐降低,在大负荷运行进随替代率的升高最高爆发压力先增后减;混合喷射双燃料发动机在整个负荷范围内最高爆发压力随替代率的升高逐渐降低;与预混进气双燃料发动机相比,IPG替代率较小时,混合喷射双燃料发动机在整个负荷范
采用Fuzzy集合理论,进行Fuzzy-PI控制器设计,实现PI控制参数的在线实时调节,并应用Matlab对柴油机双层隔振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对提高柴油机的隔振性能效果明显.
本文在一台压缩比为16.5的2-135柴油机上实现了纯DME的HCCI燃烧方式.试验结果表明,DME的HCCI燃烧模式不但可以实现无烟燃烧,还可以有效控制发动机NOx排放,使其接近于0.在试验负荷范围内,CO排放随负荷增加而降低;HC的排放随负荷变化不大.对DME的HCCI燃烧机理等进行研究表明,由于纯DME的着火比较早(上止点前28°CA左右),该发动机只能在中低负荷较范围内运行.为了扩展发动机
由于资源和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发动机结合电子控制技术已是不可争的事实,针对低散热CNG发动机PC电控系统,在软硬件的开发方法中提出独特见解,制成系统开发网络图;在系统选型和软件开发策略中,采用双缓冲技术实现数据的高速采集和传输;采用不同的时钟保证精确喷气控制.通过喷射阀的多次标定实验,得出的结果曲线基本是一致的,表明所开发的电控系统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