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氏腹针疗法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7例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针灸学会第二届腹针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pl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薄氏腹针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观察病例用薄氏腹针清热解毒方并常规补液,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体温及症状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观察退热效果,患者开始退热最短时间10分钟,平均15±8.62分钟;体温首次降至正常时间最短20分钟;体温完全降至正常时间最短20分钟,总有效率89.4%;同时发热伴随症状得到改善。 结论:薄氏腹针疗法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有效,同时可以改善其他伴随症状。
其他文献
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元、皮质椎体细胞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临床特征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和体征的并存,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与锥体束征不同的组合,感觉和括约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运动神经元疾病是神经内科的一种疑难病,目前西医对本病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孙远征教授近30年来,按照临床辨证,采取针灸及中药相结合的综合疗法,从肝、脾、肾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针刺治疗有人认为愈早愈好,有人认为初期不宜针刺。笔者在近四年的治疗中发现,分四期进行针灸,可以缩短病程,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后遗症,疗效较好。本文从入选标准、临床分期、治疗方法及疗效观察等方面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进行了简述,指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系神经、血管痉挛、炎症、水肿或骨质限制面神经肿胀导致神经缺血、缺氧以致神经变性甚至坏死。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络脉空虚、风寒、风热三邪乘虚侵袭面部
祖国医学中的针灸学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灸学都有了相应程度的发展和进步,都体现出了各个时代的科技水平。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祖国医学的针灸器械也必须反映出目前科学技术水平,打上时代的烙印。本文对针灸器械发展历程作一简单回顾,介绍了传统针灸治疗器具的现状及现代针灸器具的特点和优势,并就运用现代针灸器具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简
目的:观察颈三针配合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疗程。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颈三针配合腹针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结果与结论: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90%、100%,对照组治愈率、有效率分别为55.33%、91.7%,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治愈疗程比较有显著差异。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DM)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60%~90%。它主要表现为肢体对称性感觉及运动障碍等,本病已成为导致糖尿病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且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与手段。笔者使用头针、体针并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7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进行报道。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四肢功能恢复作用的影响。方法:68例患者分为针刺治疗组(36例)和激素对照组(32例)针刺组取穴以循经远取与局部近取相结合为原则,辅以随症配穴。对照组口服强的松。以四肢肌力及神经电生理为指标,观察2组治疗前后变化,并总结临床疗效。结果:上述各项指标2组治疗后均有改善,尤以针刺组改善明显。2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而痊愈率针刺组高于激素组。结论:针刺能有效促进
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是介于正常衰老和阿尔茨海默病(AD)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正常老年人约以每年1%~2%的速度发展为AD,而MCI患者则以每年10%~15%的速度进展为可能AD的诊断。目前由于对中晚期AD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防止MCI向AD的转化就成为临床医学研究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对MCI的系统研究工作尚未全面展开,西药治疗方法也比较单一,因此从传统中医药中发掘出有效治疗方法显得
目的:观察腹针疗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疗效。方法:将60例原发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腹针组(治疗组)和体针组(对照组),5次治疗为1疗程。两组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测验(PSQI),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总分的前后差值作组间比较。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疗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疗效显著。
中医药是我国灿烂文化和宝贵遗产中的一朵奇葩,说中医学博大精深,还得说中医药最接近寻常百姓。中医药对于防病保健、养生康复、优生优育、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等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普及中医药知识,将把中医博大的内涵面对“维护健康”这一大的概念上来,这无疑对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大有裨益。通过中医药知识的普及与推广,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帮助人们辨别其真伪,从而激发和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真情实感,将发挥中
中医科普,是中医学文库的重要构成,在中医学的传承进步过程中曾经发挥过无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提高,中医科普事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辉煌,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受到了广大群众越来越高的评价。本文就谈谈笔者在中医科普创作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同学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