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区校园绿地夏季小气候及舒适度研究

来源 :中国第一届风景园林与小气候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cheap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评估不同绿地类型对校园小气候的改善作用,尤其是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选取苏州大学校园内有代表性的3处校园绿地(人工乔-灌-草、人工乔-草、人工草坪)及1处硬质广场作为参照对象,在2017年夏季对其内部温湿度进行12天的连续同步监测.分析结果表明:①夏季高温季节,各类型校园绿地相对于硬质广场均表现出一定的降温增湿效应.其中人工乔-灌-草测量点的降温效应最为显著.②各类型绿地对人体舒适性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改善程度呈人工乔-灌-草>人工乔-草>人工草坪的趋势.从一天不同的时间段来看,人工乔-灌-草测量点在高温时段可显著改善人体热舒适性,早晚时段改善作用不明显.本文认为植被的空间结构显著影响绿地的降温增湿效应.在未来的校园绿地规划中应注重植物的多层次配置与合理的空间布局.
其他文献
以往关于植物降温增湿效应主要基于绿带等大尺度测量和利用光合仪对叶片进行微观测量分析研究,模糊了植物群落结构差异的影响.该研究基于纯林群落的小尺度实测,采用Stata虚拟变量回归分析法,探讨了降温增湿作用与疏透度、郁闭度的影响关系,并提出群落参数的最优阈值.结果表明,郁闭度和降温、增湿作用均呈显著的正相关,而疏透度和降温、增湿作用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但影响都不显著.郁闭度在0.81~0.85,疏透
街道空间是城市通风廊道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高密度的城市区域更是如此.当前对于街道空间的通风效能的分析多从城市总体空间格局入手,尺度较大.一方面,缺少相对较为精确的微尺度条件下的街道通风机制和效能的分析.另一方面,街道上附属的绿色基础设施如行道树等已经被证实在降低街道空间近地温度,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减少街道空间的空气污染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在应对城市通风问题中也存在减缓风速、消减风能等影响
为揭示水景对上海夏季城市广场的降温效果,以上海创智天地广场和世纪广场为研究对象,对广场中动态水体(喷泉组)、静态水体(水池组)和硬质铺装(对照组)进行小气候要素的连续监测,基于夏季收集的气象数据,分析水景与场地微气候要素太阳辐射、表面温度、空气温度和人体热舒适度的关系,分析水景和小气候之间的相关性,比较不同降温方式的小气候及人体热舒适度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水池具有良好的降温效果,喷泉在降低日间表
受全球气候急剧变化和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影响,上海环境灾难频发,出现热岛效应、洪涝灾害、雾霾污染等气候问题,人居环境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城市气候恶化与人民追求健康舒适户外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广场作为城市高密度开敞空间中最基本的空间类型之一,是城镇居民户外活动的常用空间.然而城市广场面临夏热冬冷的突出小气候矛盾,严重制约广场空间的使用.研究城市广场小气候改善的方法,对于提高人类聚居环境质量
本文选取居住区绿地大型乔木群落、小型乔木群落、灌木群落三种结构类型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群落的空气温度和冠层表温,阐明不同结构特征的植物群落对微环境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群落降温能力随着群落冠层高度、冠幅的增加,而逐渐增强.与其他两种群落类型相比,大型乔木群落表现出较好的空气和冠层降温效果,日平均空气温度和冠层平均表温可分别降低2.05℃和11.15℃.②同一群落林内空气温度降温能力与林缘差异并不
本研究历时2年,对上海中心城区内3个高密度住区的户外风景园林空间进行了使用者行为活动观测实验.实验统计了4类风景园林空间的季节性使用状况,分别记录了不同空间的使用者人口属性,以及使用者在空间内的活动时段和时长等情况.在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中,通过与各空间的微气候环境数据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访问者在实际使用中对住区微气候环境的选择考量;量化分析了各季度中使用者可接受的太阳辐射、空气温度、阵风风速、空气
园林绿化关于城市小气候影响的量化评价对发挥绿化生态效益有重要意义.建立园林绿化评价模型的基本思路是将绿化的影响转化到相应的小气候模型中.通过对不同植物描述模块、植物模块、计算模块、评价指标的综述,阐述了园林绿化对城市小气候影响评价模型的基本原理,介绍评价了相关技术路径与软件,最后对评价模型的发展给予了展望.
空气污染是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绿化对城市污染物有吸收、阻滞、屏蔽等作用,其定量效果仍然有待深入研究.对绿植和污染物关系的研究方法工具加以分析,发现风洞实验较为准确,可以为绿植的风动力学参数确定、物理模型开发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可以方便地研究绿植参数和形态对污染物分布的影响;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针对城市宏观尺度快速简便地分析绿化的作用,减少物理模型开发和边界条
城市园林树种的降温增湿效应使其成为夏季户外小气候调控的关键要素.本文通过探讨上海40种园林树种的物理性的和生理性的降温增湿效益,提出了从外在形态上选择降温增湿树种的选择依据,编制了3种不同功能组序列,为满足不同的户外小气候调控的空间需求提供了参考依据.
地表作为下层大气运动的边界,直接影响着小气候状况.西北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降水稀少,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其城市绿地空间地表类型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影响尤为明显.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地空间不同地表类型周围热小气候参数进行测试,定量分析砖砌铺地、裸露土壤、砾石覆盖、树皮覆盖、自然演替群落覆盖对小气候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自然演替群落对环境具有显著的降温增湿效应,能降低环境温度2℃,增加湿度3.5%.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