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火山灰定年技术厘定长白山近代喷发历史

来源 :第一届中国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白山是我国境内最大的活火山,经历了多期的喷发,厘定其喷发历史是火山学研究中的关键内容,对评估火山喷发的潜在危险也具有重要意义.长白山火山经历了造盾(玄武岩)、造锥(粗面岩)和爆炸性凝灰岩等三个阶段.虽然野外工作对第三个阶段分出了不少于三个喷发期次,但受困于火山岩年轻年代学难题,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本文提出用火山灰定年技术(Tephrachronology),即根据玛珥湖的沉积记录以及玛珥湖中火山灰与长白山不同期次喷发物之间成分对比,试图限定长白山5000年以来的喷发历史.火山灰源于大型火山喷发,可达平流层,经大气搬运后沉积在湖泊、海洋中,酸性火山灰运移的最大范围可达几千公里。玛拜湖是岩浆与地下水系统相互作用,导致局部水蒸汽压力增大而产生爆炸形成,因具有相对封闭的水文系统,不受外部流域沉积搬运作用的影响而成为开展火山喷发近源和远源物质之间成分关联研究的首选对象之一。通过火山湖泊14C、纹层、不平衡铀系等方法可确定沉积年代随深度的变化规律,以此可确定玛拜湖沉积中每一次火山活动的时间。火山的形成与地球内部活动相关,每一个火山有其特征的地球化学组成。因此,通过对火山灰的主、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组成的分析,并与已知大型火山的系统对比,可以确定火山灰的来源及形成时代。长白山喷发时盛行东向风,因此日本海以及日本一些湖泊的沉积是开展此项工作的理想目标。本项工作在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的支持下正在进行中。
其他文献
电网工程数字化设计与移交工作是电网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从三维数字化设计到数字化移交的理念符合当前电网工程设计与管理的需求.本文研究了基于B/S架构实现三维GIS与电网工程数字化设计移交的系统集成,探索了基于三维GIS系统的电网三维数字化设计移交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建立了数字化成果移交数据库,为后续更好的服务于智能电网建设奠定了基础.网络三维GIS系统采用ActiveX控件技术实现,将三维GIS
为实现特高压历史工程建设成果集中统一管理,提升数据质量,奠定电网工程数据中心的数据与技术基础.依托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kV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本文对输变电工程三维全景GIS展示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构建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kV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三维全景GIS展示平台,对工程的主要电力设备设施建立精细模型,形象展示输电线路全线三维数字化移交成果.通过项目研究,解决了三维全景GIS展示
树木的三维交互式渲染一直是地理场景可视化中一个热门的研究问题.真实性与性能之间的矛盾是一直困扰研究者的问题.树木形态纷繁复杂,枝叶总数的巨量性、模型的复杂性、种类的差异性等等原因使较真实的计算机表达处处充满挑战.目前针对树木的三维渲染研究,都基于特定角度与前提来取得真实性与性能之间的平衡.通过对该领域文献的分析,对树木三维交互式渲染概括为三类:基于多边形、基于图像及基于混合模型,并重点对混合模型的
住建部2012年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成为首批试点城市之一,确立了开展智慧花桥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在“智慧花桥”建设的全新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需求和信息化建设环境,构思合理的框架体系,采用当前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包括信息资源规划、信息整合建库与共享、信息系统建设等内容的智慧花桥规划建设综合平台研究与应用,从而为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部门的信息化执政和公众服务能力、促进社
移动对象时空关系模型的构建对时空数据库、时空查询及推理等诸多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移动点的运动轨迹进行细化,基于分解-组合的思想对移动点与参考地物目标的时空拓扑关系进行表达,并在此基础上分别结合方向关系和距离关系对自然语言时空关系进行定义和集成描述.实验对移动点的运动轨迹进行了自然语言描述,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对移动对象的时空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将地球搬进电脑”,是一个复杂的科学命题,其中的一个子问题是怎样对地面进行细致、平滑、不失真实感的表达。人们最初的研究是集中在栅格或者说体元方面(龚健雅,1997)。随着计算机硬件水平的提升,地形表达趋向于开发适应CPU和GPU协作模式的算法(HyeongYeop Kang et al. 2014。针对地形研究的科学问题主要分为两个:地形模型的数据组织与实时渲染。三维场景离不开地形,地形最常用的数
传统视域分析方法通常是平面基准、在局部空间范围下进行,不能满足三维虚拟地球中球面基准、大范围视域分析的要求.对此,探讨了基于三维球面空间基准的视域分析方法,同时实现了基于三维虚拟地球平台软件NSCGlobe的分析结果实时可视化.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在三维虚拟地球中,构建三维场景的地形数据具有海量特性。因此,在进行视域分析时,无法将大范围地形数据一次性载入内存进行计算分析。同时,对于视
洪水估算中模型选择往往带有很强主观性的主要原因是许多产流模型源于经验、概念和假设,没有明确的物理基础,并且对参数极端敏感.本文在Green-Ampt模型中引入降雨初损量作为一个基本参数,建立了基于Green-Ampt模型的产流期降雨损失方程(GAF模型),解决了湿润峰固定吸力水头的计算困难,满足了地表有积水限制条件.GAF模型解析解具有的幂指数近似特性和倒数线性近似特性,使得两个不同起源的降雨产流
We analyze the carbon–climate feedback in eight Earth System Models (ESMs) from phase 5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CMIP5).We focus on tropical land carbon change and find decreases
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水文循环作为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最为敏感.降水径流是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结合长江流域的水文气象特性,从降水的量级、强度和持续性等三个方面共选择了9个极值降水指标,采用175个国家气象基准站的逐日降水量观测数据,分析长江流域极值降水指标的历史趋势.结合GCM气候模式输出结果和ASD统计降尺度方法,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