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方式对新大粒1号群体生理特性的影响

来源 :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k1987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2011年,采用3重复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特大粒夏播菜用大豆—新大粒1号生育过程的部分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在分期播种试验中,播期越早,播种到采收鲜豆荚的时间越长,反之则越短。5月20日播种的全生育期144d,7月20日播种全生育期94d.新大粒1号的基本营养生长期是45~50d,结荚到采收鲜荚的时间不能少于40d。5个播期中,产量最高是7月5日播种,11518.5kg/hm2,极显著高于其他播期。5月20日播种的产量最低,仅6808.5kg/hm2.垄作的鲜荚11232.0kg/hm2,比大厢平作产量9685.5kg/hm2增产15.97%,达极显著水平。30cm双苗的鲜荚产量12193.5kg/hm2,比15cm单苗的鲜荚产量11223kg/hm2增加了8.64%,差异极显著。30cm双苗的鲜荚产量12193.5kg/hm2,比15cm单苗的鲜荚产量11223kg/hm2增加了8.64%,差异极显著。新大粒1号的叶面积系数从分枝到鼓粒期一直平稳上升,鼓粒期为高峰期,不同处理的高峰平均值大约为5.50,然后逐步下降。净光合生产率以分枝期为最高,每日变幅为6.45~6.98g/m2,然后平稳下降。干物重累积呈单边向上曲线,以采荚期为最高,变幅为10170.0~12472.5kg/hm2。在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和采收期,干物质增加的累计量分别是4%、20%~25%、48%~50%、74%~75%和100%。生产上建议,新大粒1号在6月20日到7月5日播种,采用垄作,垄宽90cm垄高35cm,沟宽30cm,每垄种植大豆2行,平均行距60cm,穴距30cm,每穴双苗。
其他文献
本试验以山东省寿光地区设施菜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田土壤pH值以及有机质、无机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状况.结果表明,寿光地区设施菜田各土层土壤pH值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下降,与露地小麦土壤相比降幅达0.05 ~ 0.69个单位,其中尤以0~ 20 cm土层降幅最大,并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下层土壤pH值下降明显,种植10a后20~ 40 cm土层土壤pH由8.67下降至7.99.0
采用微型渗漏计进行设施菜田原位培养,分别在培养前期不种作物和后期种植作物研究不同鸡粪用量、鸡粪加秸秆混施和堆肥处理的氮素矿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氮素矿化量和矿化系数存在明显差异.种植作物前,氮素矿化系数在-1.17%~2.67%之间,高量鸡粪处理的无机氮淋洗量、氮素矿化量和矿化系数显著高于堆肥处理;种植作物明显刺激氮素矿化,其矿化系数在3.45% ~ 53.22%之间;添加鸡粪处理的氮素矿化
以番茄品种L402幼苗为试材,通过外源施钙和缺钙处理,探讨钙对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番茄抗灰霉病的作用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外源MeJA显著诱导番茄抗灰霉病;外源钙离子进一步增强MeJA诱导的抗病程度;而钙螯合剂EGTA和质膜钙通道抑制剂LaCl3则不同程度抑制MeJA诱导番茄的抗病性。(2)MeJA单独处理后2~5d内PAL、PPO和P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外源钙离子进一步增强MeJ
采用营养液栽培,以盐敏感型的黄瓜品种津春2号为试材,研究了等渗Ca(NO3)2和NaCl胁迫对黄瓜幼苗叶绿体超微结构、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盐胁迫均降低了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且NaCl胁迫后下降的幅度大于Ca(NO3)2胁迫.Ca(NO3)2胁迫后,叶绿体大部分与细胞壁脱离,基粒片层数减少;等渗的NaCl胁迫后,叶绿体结构变形,基粒片层膨胀、松散,片层之间界
以中农26号黄瓜为试材,以传统的草炭蛭石混合基质作对照,探究了不同配比的柠条与蘑菇渣堆肥复配基质改善黄瓜育苗基质理化性状和幼苗质量的效果。结果表明:合理配比的柠条与蘑菇渣堆肥复配基质,在理化性状方面符合育苗要求,且育出的黄瓜幼苗质量优于传统的草炭基质。综合考虑,复配基质B2 (柠条堆肥∶蘑菇渣堆肥=3V∶ 2V,替代60%草炭)和D4(柠条堆肥∶蘑菇渣堆肥=1V∶4V;替代20%草炭)能大幅改善黄
FtsH是由ftsH基因编码的一种ATP和Zn2+依赖的兼职蛋白,兼具ATP酶活性、蛋白水解活性和类分子伴侣活性,参与生物体内许多生理代谢的调节,在植物中与多种逆境胁迫密切相关。目前研究认为FtsH蛋白参与PSⅡ核心蛋白D1蛋白光氧化损伤的降解,是植物抵抗光抑制,修复PSⅡ正常功能的关键成分之一。大豆中还没有该基因的相关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拟在大豆中克隆ftsH基因,分析其生物信息学特征,转化烟
大豆重迎茬导致大豆减产、品质差的问题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然而控制过程中大量的农药化肥投入导致大豆生产成本加大。此外黑龙江省初步解决了玉米机械收获的问题,由于玉米效益高于大豆,玉米有向黑龙江省北部推进的趋势,基于上述原因,生产上迫切需要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寻找到一种融合轮作、耕作和施肥的体制和相对稳定的大豆重迎茬种植模式在生产上进行应用和推广,并有利于农业机械的配套使用,防止因频繁改变耕作制造成机械使用
大豆要丰产,播种质量是关键。北方春大豆晚熟区每年播种时节土壤较干旱,墒情不好加之播种粗放,苗出的不齐全,不得不进行补种或毁种。补种造成“三类苗现象”、毁种则错过最佳播种期,导致大豆产量不稳不高。本文提出“一次播种、保全苗”技术。介绍了施足基肥;早作垄,保墒情;适期播种;清种、等距单株种植等技术要点。
合理的耕作措施是调控耕层水、肥、气、热、菌至最佳状态的综合管理措施。为了筛选出适合大豆重迎茬种植的合理耕作方式,本研究采用大区对比方法,连续2年对现有的主要耕作方式进行比较。通过在重迎茬2块地上分别设置6种不同的耕作措施处理,分析土壤各种特性的变化,探索不同耕作措施对重迎茬大豆产量影响的机理。
通过大豆与玉米间作,研究根瘤菌与氮肥互作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玉米与大豆间作,大豆合理氮肥运筹,可增强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大豆竞争能力和群体互补促进作用,增加大豆干物质积累,提高群体产量和效益。大豆产量、品质、植株干重以及总效益与施氮量拟合的二次曲线峰值在根瘤菌拌种和未拌种条件下所对应的最大施氮量各不相同,所以在决定具体施氮量时,需分别通过大豆产量目标、品质目标或总效益目标确定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