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季节雨林近地层CO2堆积成因的气象因子分析

来源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r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内CO2浓度变率随近地层CO2堆积现象的出现而发生显著变化,这一过程对估算林内各层植被冠层CO2储存项有直接影响.通过寻找形成近地层CO2堆积的主要气象控制因子,有助于判别不同气象因子在近地层CO2堆积中的作用.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提取方法,将四个不同时段的8个气象因子观测资料整合为3个主成分,并逐一揭示了各主成分的生态学涵义.结果表明:热量和水分因子在全年近地层CO2堆积发生日均起到重要作用,辐射因子和动力因子对近地层CO2堆积影响相对较弱.辐射因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雨季后期(9~10月)和干季前期(11~12月),动力因子的影响主要出现在干季.
其他文献
利用1954到2006年间全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我国的降水及降水极值的变化.极值指标,如传统的绝对极值(如大于25mmday-1为大雨),相对极值(如对某站某日达到其季节循环的第95百分位),及通过广义极值分布(GEV)拟合的参数等均加以考虑.我国东部的夏季降水量及大多数降水指标在1960年代中期,1970年代末,1990年代中期,均呈现出显著的气候跃变.尤其是备受关注的干华北干旱化进程
利用河西走廊中部6个气象站1957-2006年的气候资料,对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水资源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整体以0.40℃/10a的速率上升,气温偏高主要是在冬季,春、夏季变化幅度不大.降水量的变化以2.81mm/10a的速度在递增,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前期降水量出现下降,1990年代后期又开始缓慢增加.气温升高、年降水量的增加、蒸发量的减少,意味着该地
本文采用累积距平曲线、线性倾向估计法和完全相关系数法,分析了近37年来石家庄市蒸发皿蒸发量及影响因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年蒸发量减少趋势显著,四季中,春季蒸发量的减少速率最大,其次为夏季和秋季,冬季减少速率最小,年蒸发量的减少主要体现在春季和夏季的减少.全年和四季蒸发量与日照时数、平均气温日较差、平均风速和平均地表温度正相关,与平均相对湿度负相关.石家庄市蒸发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日照时数和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1956-2008年站点逐日降水量、温度和NCEP/NCAR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从逐年5-9月季节降水量和分级(痕量、微量、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降水事件两方面分析了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并探讨了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降水量的平均气候分布与东北地区地形特征和东亚夏季风气流的北推密切相关,降水中心位于长白山脉的迎风坡,该区域同时是东北地区夏季风气流容易到达的位置,降水中
本文利用"黄土高原陆面过程试验研究(Experimental Study of Land Surface Progressin Chinese Loess Plateau(LOPEX)"项目设立在定西、平凉、庆阳、榆中的四个陆面长期观测站2009年8月的资料,比较系统的对比分析了黄土高原干旱与半干旱过渡带榆中、半干旱区定西、半干旱与半湿润过渡带平凉及半湿润区庆阳四地晴天的陆面热量分量、波恩比的日变
作物需水量是农田水分循环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未来温度上升1-4℃的情景下,研究了气候变暖对我国河西绿洲灌区主要作物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对不同作物需水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对棉花和玉米需水量的影响最大,对小麦的影响次之.当生长期内温度上升1-4℃时,棉花需水量将增加2.17-12.66%,相当于15.00-83.00mm;玉米需水量将增加1.90-11.49%,相当于14.60-8
采用2008年7到9月份观测的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实验观测协同与集成研究资料,将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根据气候类型和地理位置划分为西北干旱区、黄土高原区和东北冷区三个区域,分析了晴天、阴天和降水天状态下干旱-半干旱区陆面热量平衡和辐射平衡日变化的区域差异.结果显示:对不同天气下陆面过程特征的分析,本质上是探讨陆面过程对不同陆-气系统水含量和水分过程的响应特征,而区域差异的分析也可归结于探讨陆面辐射和
本文在对目前国际上常用的NCEPI,NCEPII和ECMWF资料在对本区域的使用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用1960-2004年NCEP1资料和气象台站观测资料,计算了祁连山地区过去45年的水汽收支年际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因素对水汽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地区的空中水汽含量在1960s的下降趋势明显,近20-30年基本保持稳定.(2)水汽净收支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在1980s后期达到最小值,之
通过野外试验和室内分析,对民勤绿洲荒漠带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土壤水分的平均值最大基本出现在绿洲区,最小是出现在绿洲荒漠过渡带;在绿洲区,土壤含水量由表层向下逐渐递增.过渡带土壤含水量呈现出表层和底层低,中间层高的特点.荒漠区土壤含水量呈现出表层和底层高,中层低的特点;土壤水分特性的变异系数最大的是过渡带,变异系数最小的是绿洲;土壤水分含量各层最佳拟合模型不尽相同.
本文利用高频响应(10Hz)的三维超声风速仪(CSAT3)和红外气体分析仪(Li-7500)在热带季节雨林中4.2m高度4年持续监测的数据探讨了林内近地层大气的湍流特征.主要的研究发现有:林内近地层的风速增量频率分布与自由大气中的监测结果相类似,表现为大尺度近似正态分布,小尺度近指数延展.昼间的湍流能谱能近似的遵循K41的预测,有相对明显的惯性子区间,在双对数坐标下,惯性子区间直线的斜率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