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数在1990年代中期发生突变的气候环境特征分析

来源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der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CMA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资料和NEC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49~2013年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TC生成数的变化特征,发现在1995年前后发生了由偏多到偏少的显著突变。对影响TC生成的主要气候环境要素场进行对比分析表明,1995年以后,虽然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偏高,热带太平洋为类La Nina的异常海温型,但垂直上升运动减弱、对流层纬向风垂直切变幅度增大、海平面气压升高,均不利于TC的生成,其综合影响导致TC数目显著减少。对1995年前后两个时期TC生成多、寡典型年份海洋大气环境场的对比分析表明,1995年以前热带海洋表面温度对TC生成有相对重要的影响,而在1995年以后,风场环境对TC生成的影响作用更加重要。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变暖,干旱频发已经成为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本文基于Climatic Research Unit(简称CRU)的高分辨率月值平均潜在蒸发量和降水资料,构建我国近112年干燥度指数,
会议
  通过分析1965~1999年西北东部汛期降水与相关物理量年际增量的相关性,筛选出可作为西北东部汛期降水的预测因子,并研究其影响该区域汛期降水的物理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多
会议
  利用1979-2007年NCEP2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日本APHRODITE提供的逐日降水再分析资料,定义并挑选出每一年雨带北跳的日期,对东亚夏季风气候态雨带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会议
  本文利用NCEP/NCAR以及ERRA40再分析资料,发现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上空反气旋环流中心在4月第5候分裂成"双中心"结构,分别位于中南半岛上空以及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空两部分,其
  利用1960-2010年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和华南地区月降水资料。分析了高原加热场以及高原加热场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
会议
  本文利用2004~2013年福建省龙岩市7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和2005年NCEP的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的逐日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采取小波分解、带通滤波等方法,分析了近10年
会议
  利用1951-2010年逐月NAM指数(NAMI)序列,结合我国160台站1的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半球环状模的时间变化特征,探讨NAM指数变化对我国冬季气温的影响.结
会议
  气候要素之间物理不一致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原因在于现行多数均一化方法都是针对某个气候要素序列而发展的,在均一化过程中并未考虑各个气候要素之间的物理关系.然而,实践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