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0年山西旱灾规律及旱灾分区研究

来源 :第十一届中国灾害史年会暨“灾害史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ming3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长时序历史旱灾资料,分析了近500年山西旱灾特征和演变规律;并借助GIS技术,开展了山西旱灾分区研究.研究表明:近500年山西平均1.7年就有一年发生旱灾.时间序列方面表现出四个特征:阶段性、累积性、连发性和社会性;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南高北低、南强北弱局面;旱灾重心区域则经历了以晋南为中心,东移~北扩过程.旱灾时空变化特征除了受自然影响外,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区域土地开发进程和人地关系演变起了非常重要作用.综合自然、社会和历史灾害特点,将山西分为五个旱灾区域,晋南地区是旱灾频次最高、强度最大区域;晋北地区则是旱灾频次最低、强度最小区域.
其他文献
去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发生陨石雨坠落,造成重大损失,地外物质对地球撞击问题再一次引起重视.陨石和陨石雨的撞击会造成巨大的灾害,撞击的灾害和撞击后续的灾链对地球环境的变化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大量的资料研究表明,距今一万年以来的全新世前后地球曾有多次遭受地外物质撞击的迹象和线索,其中距今1万2千年和4千8百年前后可能有两次撞击灾害对地球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并对人类社会早期文明的进程曾产生了重大的影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晋绥察分署及其在山西的相关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作为主要战场,饱受战争蹂躏.战后出现饥荒、自然灾害、疾病等诸多问题,百姓流离失所,国家百废待兴.而山西也因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遭到敌寇严重的摧残与掠夺,政治经济文化损失最为惨重.为解救万民于水生火热之中,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与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协作,对中国进行善后救济.笔者利用山西省档案馆的
面对各种自然灾害,中共西北局积极开展政府主动的社会救济,并辅之发挥社会组织的救助功能,因地因时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救济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共西北局领导下开展的社会救济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取得的社会经验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的宝贵财富之一.
抗战胜利后,山东全省急需救济难民达1300余万,但因战事不断和财政困难,救济难民的工作又面临着极大困难.山东国民党政府为维护统治,恢复和新建了大量的救济机构,对国统区难民的进行了大规模的救济,救济内容包括难民救济、冬令救济、抗战遗族救济和青年学生救济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战争环境下的难民救济只能是杯水车薪,越来越多难民成为国民党统治的沉重负担,最终加快国民党腐朽统治的覆灭.
近十余年来,以晚清时期的义赈活动和民国华洋义赈会为中心,学界对于义赈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揭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内容.不过,对于"义赈"名称的起源、流布及其实践内容的演变问题,迄今还缺乏深入的探讨.自李文海先生首先使用"晚清义赈"这一提法以来,除个别学者在未做明确界定的情况下应用过"近代义赈"一词外,绝大多数研究者都可谓是无意识地追随李文海先生的提法,始终无人探究过"义赈"一词的源起.
近代山东省曾出现过多次自然灾害,其中发生在1927年的荒灾甚为严重,对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害.时处国力衰弱、民族危难、军阀割据的年代,山东农业荒灾的暴发,对齐鲁民间形成合力性围剿.如此背景,致使相关的各种救灾减灾活动,难以完全到位,基本的荒政目标——挽救国人生命、保护生产力、恢复社会经济的使命不能真正完成,惨痛的教训,一直警示着人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
清代河工弊病极为严重,尤其清中期,几乎体现于治河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且上至河督下至河员普遍存在此类问题,具体表现为利用职务之便染指河帑、冒工冒消、疏于职守等三个方面.统治者曾煞费苦心力行革除,但最终收效甚微,其原因在于河工弊政乃封建体制下吏治弊坏的缩影,是无法消除的顽疾.这从一个侧面映衬出整个官僚体制的日渐衰落.
清朝中期的河南地方,自然灾害较多,其中在乾隆五十年的旱荒甚为严重,中州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巨大损毁,朝野震动.对之,朝廷开展了相关的荒政工程,以传统的方式进行了减灾救灾活动,虽然未能完全解决灾区问题,但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实际效果,警示后世,认真对待荒政工作。赈灾的起码作用是要保证灾民的最低生活要求,即短期内可以通过国家财政等方式补贴灾民,维持饥寒者生命。其次,要帮助灾民重整家园,及时恢复建设,恢复生
在中州河南历史上的多次自然灾害中,最为严重的是1942年的特大灾荒.那时由于气候的极度反常,造成旱魔水患的肆虐,豫省百姓无力猝然抵御.灾发的各个县区,市肆萧条,生机顿减.尽管国民政府进行了相应的减灾赈灾工作,可是由于灾情的严重、地方政府的隐报缓报灾情、日军侵略等种种有害因素之反作用,致使受灾民众死伤惨烈,地方经济破坏殆尽,成为千古之遗恨.
历史时期旱涝特征研究对于当今防汛抗旱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历史文献资料,通过区域综合旱涝指数模型,分析黄淮海流域旱涝灾害变化的事件特征.发现黄淮海流域在过去500年间呈现旱-涝-旱的变化特征,但是由于海陆位置,纬度差异,三个流域间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