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差应力条件下石英—柯石英转化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19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mw9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柯石英是超高压变质岩中的标志性矿物之一,研究柯石英的形成压力条件对讨论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深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实验在中国地震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的固体介质三轴压力容器中进行.实验表明,存在比较大的差应力或人应条件下,柯石英出现的压力会显著降低,远小于静水压条件下石英一柯石英转化压力,显然差应力对柯石英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许昌1999~2006年的逐日电力负荷和气象数据,分析了电力负荷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综合应用支持向量机方法,着重考虑天气因素和前期电力指标对电力负荷的影响,确定了一种有效的电力系统短期预测方法。用1999~2005年的逐日资料进行训练建模,用2006的资料做效果检验,研究结果证明这种方法对于电力负荷预测的趋势预测较好。
本文分析了2007年7月29日-30日两次系统性连续暴雨过程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特征,总结提出:大片层状云回波中镶嵌的对流单体或弯曲带状强回波是暴雨过程的主要回波特征,带状回波拐点处是最大降水中心;速度声可以识别出降立区的流场特征,逆风区的存在对应着暴雨中心。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结合天气图、雷达、乡镇雨量等资料,对2007年7月28-31日发生在河南西部、北京一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揭示了暴雨天气的环流形势、影响系统以及暴雨产生并维持的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并对暴雨的一些物理量及特征进行了剖析,加深了对此次暴雨产生机制的认识,为今后的预报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2001年赵娟、韩延本等在研究引潮力速度变化对台湾地区地震的触发作用进发现,引潮力东西向水平分量变化率最大值前后2天及最小值后一天共6天时段内易发生大震.为什么要反的极值会得到对地震都起有触发的同样效果呢?本文拟讨论它的物理原因.
在地表起伏剧烈、山前地区,表层速度横向变化大,确定正确的近地表速度模型是得到高质量叠加地震剖面的关键.常用的确定近地表速度的方法为走时层析反演方法,该方法依据地震正演走时与实际地震记录的初至时间反演出近地表速度.Reshef和Kosloff(1986)等采用有限差分程函方程来计算初至旅行时,Saito(1989)等利用最短路径原理计算炮点与检波点之间的旅行时.当存在低速体或高速体时,射线分布有时不
中国西部大陆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自北向南由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及青藏高原组成,并依次为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及喜马拉雅山所界定.结合地质与其它地球物理资料,中国西部大陆人工爆破地震测深结果的研究表明,中国西部大陆可划分为新疆地块、青藏地块及川滇构造带等三个一级构造单位,每个一级构造单元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次级构造单元,且各构造单元各具其特征.
从地震记录中提取混合相位子波是地震勘探信号处理领域经典的研究课题之一.虽然子波的相位谱很难得到,但我们能较准确和方便地获得子波的振幅谱,所以我们的工作是在已知振幅谱的情况下如何在复赛谱中分解出子波的最大、最小相位分量.
近十年来,随着秦岭—大别造山带及胶东变质岩地区研究的深入,特别是胶南—苏北地区继大别山之后的含柯石英榴辉岩及蓝闪石片岩属世界上第三条高压—超高压变质(大别—胶南)带的发现及其与超基性岩体一起作为古俯冲带的观点的提出,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选择江苏省东海县作为中国第一口科学钻探场址,对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折返、陆—陆碰撞和壳幔作用进行研究.作为该计划的组成部分,国土资源部科技司安排在东海超高压变质带及其
以作者编制的中国及邻区1°×1°大地热流模型和相应的大地热流图(Wang,2001;Wang et al,2000)为基础,我们研究了中国及邻区岩石圈的三维热结构和流变学结构.
本项研究主要利用新建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和爆破到时资料,采用地震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该区精确的三维VV(V/V)结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