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噪声源的自适应噪声抵消量化识别研究

来源 :第五届博士生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qiang_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提出一种将盲信号处理用于耦合噪声源自适应噪声抵消量化识别新方法。当噪声源相互耦合时,传统的自适应噪声抵消法就无法进行噪声源的量化识别。在不考虑分离过程中顺序不确定性的前提下,本文利用盲信号处理技术能够分离耦合信号的特性,结合分离信号和源信号之间的关系,消除了幅值不确定性在源量化识别中的影响,得到了耦合噪声源的自适应噪声抵消量化识别新方法。理论证明和仿真试验均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腺嘌呤类化合物大多具有细胞分裂素活性,本文以腺嘌呤和香叶醇为原料经两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新的化合物--N6,N6,N9-三香叶基腺嘌呤,并使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表征了该化合物的结构,用萝卜子叶增重法初步测试了该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本文主要描述了用邻苯二腈合成法合成几种酞菁的过程。实验分两步进行。首先是邻苯二腈中间体的合成,即以3-硝基邻苯二腈和4-硝基邻苯二腈为原料,酚类或醇类化合物作为芳香亲核试剂,用弱碱碳酸钾接受质子以促进反应进行,制得苯氧基取代邻苯二腈。第二步是以正戊醇为溶剂、DBU(1,8-重氮双环[5.4.0]-7-十一碳烯)为催化剂,取代邻苯二腈与乙酸锌反应,制得金属锌酞菁。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和
本文采用双电池体系研究发电浸出过程和生物发电浸出过程中输出功率、输出电压、阴阳极极化以及放电量、Fe2+和Mn2+浸出率与时间的关系。采用电化学三电极体系研究阴阳极的自腐蚀。研究表明生物发电浸出反应的输出功率和输出电压比发电浸出反应大;与自腐蚀比较,黄铁矿和MnO2的原电池腐蚀在整个体系中占主导作用;生物发电浸出过程中氧化亚铁硫杆菌(A.f菌)能氧化黄铁矿离解生成的单质硫,反应72h时,生物发电比
以脱油沥青为原料,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了碳微球(CMBs),分析了反应温度、氩气流量和反应区域对CMBs产量和结构的影响,通过改变工艺参数制备了直径可控的高纯CMBs。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术、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术、X-射线衍射和拉曼光谱等技术对CMBs的形态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并探讨了其生长机理。结果表明:脱油沥青基CMBs借助于热解气体分解、沉积而形成,其直径分布均匀,主要在100n
本文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种新型配位聚合物苯并咪唑锌[Zn2(bim)4]n(bim=脱氢苯并咪唑),并对[Zn(im)2]n、[Zn2(bim)4]n和[In2Zn3(im)12]n的荧光性质进行了比较。
采用纳米压痕、XRD、DSC等方法对Zr41Ti14Cu12.5Ni10Be22.5大块非晶合金在不同退火温度处理后的材料进行测试。XRD、DSC结果表明:不同退火温度处理后的非晶试样相组成不同。Zr基大块非晶合金的晶化的程度随退火温度的增加而增加。纳米压痕测试表明:在相同的退火温度、不同的载荷作用下,Zr基大块非晶合金的Er和Hv随载荷的增加而降低。在不同的退火温度、相同的载荷作用下,随着退火温
基于贵金属纳米颗粒独特的化学、光学以及电学性质,其复合功能材料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阐述了在经过修饰的介孔硅纤维表面包覆纳米金球、纳米金棒、纳米金双锥或包覆金种子从而生长为纳米金颗粒的方法。通过控制硅纤维表面金颗粒的密度使金颗粒之间发生了表面等离子振动耦合,并初步探讨了介孔硅纤维表面金种子生长为多分支结构纳米金颗粒的机理。该功能材料不仅显示了与溶液相纳米金颗粒不同的光学性质,介孔结构也为填充其他
本文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对新型氧化铁系中低温有机硫脱硫剂进行了脱硫精度研究,并对脱硫剂进行了穿透硫容试验。结果表明,制备的脱硫剂在240~400℃、常压及空速为500~2000h-1的条件下,脱硫荆有较好的脱除有机硫效果,出口有机硫浓度0.01~0.4mg/m3,进口高浓度羰基硫条件下穿透硫容量大于20%。模拟合成气脱硫实验结果表明,脱硫剂适用于不同气氛组成的合成气脱硫。同时,实验对脱硫剂在有机硫和
对从发达国家进口的加工中心和国产加工中心分别进行现场跟踪试验,对采集的故障信息进行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结果表明,进口加工中心不仅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明显高于国产同类产品,而且故障部位、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和国产加工中心也明显不同,找到了造成可靠性差距的主要原因,为提高国产加工中心可靠性指出方向。
以杆件的测试应力作为综合评定钻机井架承载性能的重要指标,以与应力有关的设计参数作为有限元模型输入参数的修正对象,提出应用局部修正的有限元模型及国际上通用的API Spec 4F标准评价在役钻机井架的安全承载力的方法。对某型号钻机井架进行了逐级加载试验,通过第一级载荷作用下钻机井架模型的模拟与修正,对在其他多级载荷作用下的钻机井架力学性能进行了反演与预测,数值模拟结果与测试结果比较,误差在5%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