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液滴技术制备壳聚糖载药微球

来源 :第一届国际微纳尺度生物医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shuq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给药方式存在血药浓度起伏大,药物的毒副作用明显,药物利用度低等缺点。聚合物微球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载体,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药物输送体系中。但传统的制备微球的方法存在粒径分布不均匀,形态难以控制,药物包埋率低,批次之间有着较大差异等缺陷,直接影响药物的释放行为和靶向性,在临床上无法考察粒径与不同疾病及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使其应用大大受到限制。微流控液滴技术制备的微球因为具有粒径均一可调、形态可控、批次之间比较一致等优点而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其他文献
在光学层析成像(DOT)及在体无创血糖检测、血氧饱和度测量等应用中,近红外波段组织光学参数测量十分重要。积分球系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离体组织光学参数测量的技术,本文介绍了基于不同光源及测量技术的双积分球组织光学参数测量系统,其特点为根据不同需要选用He-Ne激光器、LD激光器或光谱仪作为光源,实现了波长600nm-1600nm的覆盖范围。采用直流或锁相检测技术,利用IAD算法得到组织光学参数。在对影
本文介绍了基于近红外光谱的茶叶成份检测仪的设计与实现。本样机的漫反射测量系统采用干涉滤光片作为分光器件,将漫反射标准白板内嵌于旋转样品池中,实现了快速交替检测样品及白板漫反射信号,简化了仪器机械结构,提高了光谱稳定性和样品检测速度与精度。光电信号检测系统采用了铟镓砷(InGaAs)光电探测器,利用仪表放大器和24位高精度Delta—Sigma A/D转换器完成光强调制信号的调理和数据采集,USB2
分析了目前散射介质和活体中高精度成分检测面临的瓶颈问题,针对散射导致的光程不确定以及对吸收测量的影响,提出了响应量转换法进行牛奶成分检测。而对于活体测量中背景复杂且参考测量难以实现的现实,提出了利用光强对葡萄糖浓度变化不敏感的基准点和光强灵敏度最大的测量点进行同时测量的浮动基准方法。最后通过初步的实验考察了响应量转换法和浮动基准方法对散射介质和活体中成分测量的效果。
利用因子群分析方法对四川新发现的软玉猫眼中透闪石矿物的Raman光谱进行了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软玉猫眼中透闪石矿物品格的总振动模式为30Ag(R)+30Bg(R)+28Au(IR)+35Bu(IR)。其中, Γ内振动=20Ag(R)+19Bg(R)+19Au(IR)+20Bu(IR);Γ平(晶胞)=Au(IR)+2Bu(IR);Γ转=3Ag(R)+3Bg(R)+3Au(IR)+3Bu(IR);
目的:应用近红外光谱法,研究分析汽车驾驶员疲劳态下的脑氧饱和度,探讨疲劳机理,为驾驶疲劳及时预警提供新的监测思路。方法:试验人员20名,分为两组(各10名),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实验组执行汽车模拟驾驶作业3个小时,对照组坐姿下正常休息3个小时。应用近红外光谱法监测试验人员作业前后脑氧饱和度。结果:经方差分析发现,实验组人员模拟驾驶后脑氧饱和度(rSO2)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脑氧
运用近红外光谱测量蚀变矿物的基本原理,确定近红外矿物分析波长范围,指出结晶水、吸附水和羟基位置;阐述如何利用矿物的光谱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和建模分析,最后以采自福建紫金山矿区钻孔岩心测量结果为例,说明近红外矿物分析法的可靠性,并得出结论。
本文对声电荷输运器件(Acoustic Charge Transport,简称ACT)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简单介绍,阐述了声电荷输运器件材料选择的要求。文中介绍了砷化镓材料与氮化镓材料,采用TCAD商用模拟软件分别对两种材料双异质结结构ACT进行了导带与电子密度分布仿真与验证。通过对两种材料的电子迁移率、机电耦合系数等相关参数及导带与电子密度分布仿真结果的比较,理论证实采用氮化镓更适于制作声电荷输运器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Colpitts结构的新颖微波混沌信号电路结构。该电路采用共集电极组态,相比经典Colpitts混沌电路和现有改进型Colpitts电路,有效地减小了基极-集电极寄生电容CBC以及对电路混沌工作状态不利的其他因素,达到了大幅提升混沌振荡基本频率的目的,从而可以获得更高的混沌信号带宽。仿真结果表明,使用截止频率为9GHz的三极管,新颖电路结构可获得的最高基本频率可达到2.3GHz,比
心肌梗死(心梗)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在一定条件下,胚胎干细胞(ESCs)可以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为临床心肌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微流控分析系统与宏观条件下的分析体系相比具有微型化、样品和试剂消耗小等特点,可进行高通量分析,已经成为干细胞研究的有利工具。
为了进一步缩短分析时间、降低样品消耗量,以及增强“即时检验”能力,国内外研究者加快了面向未来的小型甚至微型分析仪器研发步伐。成功研发该产品的关键技术之一在于,能够高效灵活操控小体积液体(通常为微升级至皮升级)。近年来,以微通道网络为结构特征,以化学、生物学和微机电学等学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微流控芯片技术,为操控小体积液体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