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过程中心包经循行线上能量代谢的变化及其与脏腑功能调节的关系

来源 :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针刺内关穴时心包经线上经皮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微循环血流灌注量以及心功能的变化,探讨针刺过程中心包经循行线上能量代谢的变化及其与脏腑功能调节的关系。
  方法:48名健康志愿者参与本实验,分别应用瑞典百灵威公司生产的三通道激光多谱勒血流仪和经皮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检测系统(PeriFlux System 5000)以及美国Cardio Dynamics公司生产的血液动力学监护仪(型号:BZ-4110-121),对心包经线上的经皮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微循环血流灌注量以及心功能进行测试。
  结果:①常态下心包经线上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都高于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内关穴,对心包经线上皮肤表面微循环灌注量影响不大,部分较针刺前有所升高;②常态下心包经线上经皮氧分压都高于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皮二氧化碳分压却低于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电针均可以使经脉循行线上经皮氧分压明显下降,与针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可以使经脉循行线上经皮二氧化碳分压升高;③电针内关穴位能降低健康志愿者急性轻度缺氧所致的心排量(CO)、心指数(CI)升高(P<0.05),吸氧后外周血管阻力(SVR)降低,针刺内关能使SVR 显著升高(P<0.05)。
  结论:①常态下心包经线上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经皮氧分压都高于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经脉循行线上能量代谢比较旺盛;②电针穴位时心包经线上的氧分压减低是由于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所引起;③针刺过程中心包经循行线上能量代谢的变化与脏腑功能调节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缺血预适应作为诱发细胞自身保护反应的重要机制,对包括心肌细胞在内的各种组织器官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尤其是缺血预适应“第二窗口”保护或延迟性保护的作用较强,时间窗较宽,并有可能通过针灸预处理等手段模拟诱导其保护作用。本文从缺血预适应的信号转导途径的“触发物质-中介物质-效应子”3个环节,总结了针灸与缺血预适应触发物质、针灸与缺血预适应中介物质以及针灸与缺血预适应延迟保护效应的研究进展。
从温针灸,针灸配合药物保留灌肠,针灸配合推拿手法,针灸配合内服中药,艾灸等角度对国内有关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概况进行概括和总结,认为针灸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种有效疗法。
如何对中医理论进行阐释,将直接影响中医现代化和走向世界的步伐。笔者认为应摒弃门户之见,充分利用各领域的知识,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中医药理论进行研究,营造一个相互交流、讨论和碰撞的氛围,共同推动中医药学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本文以比较生理学为例,对中医基础理论及经络实质进行探析,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发同道更多的思考。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国际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医药正在被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所认识
胃溃疡、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根据经络理论,脏腑病变可反映到体表,出现特定症状和体征。对于胃溃疡、胃炎患者,根据其病变部位的特点,会在其体表相关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痛敏感点。本文以人体皮肤压痛阈值、皮肤两点辨别阈为检测指标,配合指压法观察胃溃疡、胃炎患者在体表相关穴位及体表相关反射区的痛敏感度变化、压痛点的分布以及与疾病的关系。
本文首先论述了目前经络研究的现状,介绍了经络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提出了针灸治疗的四级病谱。明确了经络的“体和用”之后,比较适合现代科研手段的研究思路应该是由“用”入手,也就是从可以由经络学说解释的生病理现象(包括身体的、心理的诸多生理、病理体征、症状)尤其是从适合针灸治疗的病症入手来探索经络的“体”,也就是所谓的“经络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