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果量化评估看学术生态的良性发展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ud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研成果的量化评估存在诸多弊端,成为影响学术生态良性发展的制度因素。根本解决这一病灶,需要从学术生态的整体系统优化改善。从学术环境、学术人、学术成果、学术监督等诸多学术生态要素与成果管理制度的关系来看,量化评估问题存在系统的复杂性和关联性。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完善学术系统、倡导原创性等是解决当下学术危机的实际策略。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探讨了科技报道中的科学精神问题.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讲真话,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是科学精神,善于反思、敢于怀疑的精神也是科学精神,要以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善于发现成绩后面的问题,在科技采访活动中,要看人处事,切忌极端化,绝对化.
本文介绍了都市科技形象传播的概念,分析了当前国内都市科技形象传播的现状,并对都市科技形象传播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本文提出了科技新闻中的“快餐”概念,并就如何创作“可口美味”的快餐做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2007年1月,北京日报以双周刊篇幅,开设了“军事专刊”。10个月中,“军事专刊”迅速获得读者喜爱,在京报网上的点击率也不断获新高,几乎每期刊出的头条或专题,都被新浪网等在第一时间转载,其因何在?本文给出了答案。除了按新闻规律选材,以吸引读者关注外,在军事报道和分析中重视科技内涵,加大科普力度,及时解读最新军事高新技术和链接军事经典,把军事专刊作为报纸新的科普平台,北京日报的探索和实践颇有意义。
动态的系列报道是热点新闻的一个较常规的模式,但本文中涉及的报道素材和采访细节有其特质,值得借鉴和推广.
科技节目想要重新得到老百姓的认可,那就必须改变以前只讲知识,不考虑“人”的因素的状态。因此,科技节目必须重新调整定位,以人为本,增加人文关怀的色彩。
与其他新闻报道领域相比,中国科学新闻界有着更多的旨在提高从业人员能力建设的培训交流活动。这些活动举行的原因和必要性,不仅仅是因为科学新闻有更多的专业性,需要较多专业知识,也在于该业态的若干特殊性质,即不同媒体从业者之间的合作需求可能超出竞争、科学新闻线索的公共性特征、意识形态问题相对淡化等。此外,能力建设的必要性也存在于中国文理分科的教育体制,导致大多数科学报道的记者为文科出身,不仅缺乏理科知识,
本文从探讨记者的短视行为着手,分析了存在短视行为的原因,以及把握潜科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新闻传播学与潜科学的特征及辩证关系。分析了目前新闻传播违背潜科学的表现和现象,提出了在新闻报道中把握潜科学的措施、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针对"虚"、"旧"、"呆"三字弊端,笔者提出"实"、"新"、"活"三字以救之.认为国内自制科技节目必须首先要做"实",进一步要做"新",最终要做"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广大观众对科技节目日益增长的需求,才能使我国的科技节目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才能完成电视科技传播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中国的学术生态建设面临沉重的现实问题。从生态学的眼光看,这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科技社团的生态位是联系科技社团自身生存发展与科技社团生存环境的纽带,是体现科技社团竞争力的标志。科技社团从最初的研究与调控并行,转变为以促进学术交流和学术奖励、发行刊物和评价社团内外环境并给予社团内学会一定资助为主,这是一个功能逐步外化的过程。充分体现和发挥科技社团的生态位功能,是促进科技社团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