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广州市城市生态位变化研究

来源 :2015年中国城市地理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us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生态位理论,以广州市城市不同功能维度为研究对象,在各功能污染指数与适宜度指数的基础上,探讨近十年广州各功能维生态位的动态变化规律:(1)2004-2013广州市自然功能维中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污染生态位呈现下降趋势,城市绿化适宜度生态位呈上升趋势;(2)2004-2013广州市经济功能维中各指标生态位呈下降趋势的是一产和二产,三产则呈现上升趋势;(3)2004-2013广州市社会功能维中各指标生态位人口密度、社会生产与保障呈现上升趋势,社会基础设施和社会资源配置呈下降趋势。
其他文献
面向新海洋时代,中国沿海地区城市正进入海洋发展的关键时期,海洋开发己经成为新时期我国沿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城市发展也推动着海洋开发的不断深入,二者不可分割。在此背景下,研究沿海地区海洋开发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城市空间复杂多变,以往对其研究多着重于分析经济和社会因素,认为城市空间的形态和模式是它们在地域上的投影,是经济和社会过程塑造了物质城市。空间句法解释了人在空间中的行为与空间形态本身的关系,认为道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行为。
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是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经历的区域差异表现是否也符合来自西方经济发展历程的规定性,值得探究。从东中西经济地带的宏观区域层面、31个省市的中观省域层面、400个多区市的微观市域层面,以三个空间尺度,使用1993-2013年20年和2002-2012年10年两个时间序列的实际GDP数据对中国经济差异进行时空分析。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的规模和流动性都在迅速增加,城市空间不断转型与生活居住空间重构。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和以户籍为代表的城市社会人口管理制度背景下,城市内部不同人口学特征群体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越来越明显。
传统的社会分区方法是基于社会区理论的社会空间类型划分和结构解释,属于对西方既有理论的演绎和检验。一般只考虑对象的社会人口属性,且分区结果严重依赖于主观指定参与聚类的人口数据,抑制了进一步发现社会空间多样性的可能。
通过建立两大系统交互耦合协调关系模型和河南省各省辖市城镇化发展与旅游产业相关指标体系,计算出河南省各辖市城镇化与旅游产业两大系统的耦合度与协调度,而后进行系统耦合协调度层次划分,并对其时空变化进行分析。
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出台,我国已形成了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它们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文章采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指标法,基于发展实力、发展压力和发展潜力这三个角度,对我国五大国家级城市群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在选择2003年、2008年和2013年三个时间断面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从人口、社会、经济、基础设施以及生态方面对河南省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法对河南省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进行演绎,并且对这一时空演变结果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乡村地区的领域边界也进入不断重构过程。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于微观视角,选取广州市旧水坑村为案例,对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领域化与边界重构过程进行了案例考察。通过对旧水坑村的案例调研发现,随着村庄经济实力的增强,村庄领域边界由清晰、封闭转为模糊、疏松多孔,并产生了行政、市场、社会领域的分化。
基于基础设施的相关内涵和性质,从经济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构建基础设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3-2013年间江苏省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与格局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加权变异系数以揭示江苏省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差异;运用泰尔指数来测度经济性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