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唐卡、白东布、邦扎石窟与西藏千佛图像源流

来源 :“丝路文明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shgrandp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考订十三至十四世纪藏西卡兹河谷寺院与斯匹第河谷塔布寺等处所见千佛唐卡图像与风格样式的源流.论文首先从尊像、构图、绘画技法与风格等分析藏西所见的千佛唐卡作品,结合阿里地区石窟与寺院如白东布、邦扎石窟、帕尔嘎尔布石窟等的相关壁画讨论此类图像在藏西的流布,以吐峪沟41窟图像等追溯新疆10世纪前后回鹘洞窟千佛布局,指出中亚与丝路北段11世纪前后千佛信仰与图像流行的背景;随后以作品的年代顺序,对现今存世的数幅典型千佛唐卡结合寺窟文物留存进行逐幅讨论:如国家典籍图书馆藏敦煌绢画《千佛》与瓜州东千佛洞与榆林窟西夏石窟壁画的相同母题;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吐鲁番所出《五方佛与千佛》唐卡及其与回鹘佛教的密教化趋势的关系,并以胜金口与高昌故城藏传佛教遗存图像加以印证;论文集中探讨位于康区的西藏类乌齐寺所出12至13世纪千佛唐卡,考察该寺这批绘画与吐蕃西夏的佛教关系及其拥有共同图像的缘由.千佛唐卡是西藏唐卡中的早期样式,年代比人们认可的东印度“唐卡”的年代要早近一个世纪,是唐卡起源最为重要的早期式样与风格的实例,同类样式在东印度佛教绘画中并没有明显的留存;通过千佛唐卡形成与流传路径的分析,可以梳理藏西与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丝路北段所见佛教图像及风格的联系,从而构筑11至14世纪吐蕃、回鹊、西夏乃至蒙元时期多民族的佛教艺术关系史。
其他文献
古代写本在成卷或成册放置时若沾染水渍或破损,往往会在卷轴装的多层或册叶装的多叶纸张上留下形状相似、重复出现的污渍或残痕.写本撕裂散逸后,这些规律性的污损就如同独特
粟特人是中古时期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民族.在汉文史书中,除了粟特之外,更多的是以昭武九姓为名.从东汉时起,这些中亚地区的粟特人逐渐东来入华,尤其在北朝、隋唐时期形成了高
本文则聚焦在唐代丝绸之路中国段语言与文字这两种沟通与传播的媒介,在文化传布上的差异性、局限性与制约性;并关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区域展现在接受与发展所产生的歧异
本文着力于推定八世纪东亚世界中通用的、先于砂金存在的货币形态。并从隋唐使“买求书籍”,《白氏文集》的买卖,张蔫和“金贝”,新罗的“买书银”,陆奥黄金的幻想,黄金来自他国,产
本文共列举了来自日本杏雨书屋、天津图书馆、北京大学、台湾中央图书馆、敦煌博物馆、浙江博物馆、浙江图书馆、天津艺术博物馆8家收藏机构的16号、共14组写卷的缀合。这14
1985年8月,笔者第一次踏上丝绸之路,从西安到兰州,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在当时技术部李现老师的帮助下,结识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吴扔骧老师,对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的
通过分析敦煌本《大部禁方》以及与传世文献、日本藏《龙树五明论》等文献的比较研究,笔者探讨了唐中期以后的各种宗教仪礼的融合,揭示了密教仪轨一层一层浸润至中土社会各阶层
2013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笔者向大会提交了《论唐宋时期敦煌文化的大众化特征》一文,就唐宋时期的敦煌文化的大众化特征及
本文发表意图以泰安马岛海域出水的中国陶瓷为中心来了解韩国水中出水的墨书铭中国陶瓷的特征及性格。本文中勘察马岛出水中国陶瓷的特征结果表明,第一次在马岛海域发现的中国
2015年6月,应塔拉斯国立大学校长萨里柏科夫(M.N.Sarybekov)教授邀请,有幸到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市出席国际学术讨论会,纪念哈萨克汗国建国550周年.与会者有哈萨克斯坦科学院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