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培养蒙古羊成纤维细胞染色体组型分析

来源 :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cean0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体外培养的蒙古羊成纤维细胞为研究材料,通过染色体核型的制备与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果:蒙古羊染色体数目为2n=54,其中二倍体染色体占86%以上,第一对为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第二、三对为中央着丝粒染色体,其它为端着丝粒染色体,性染色体X为最大的端着丝粒染色体,Y为最小的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本试验对于探讨蒙古羊的起源与进化,基因定位、染色体的遗传多态性和纤维细胞库的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本研究应用荧光标记AFLP技术对4个高度纯合的高邮鸭近等基因系蛋壳颜色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在AFLP分析当中,共采用了64个EcoRⅠ/MseⅠ引物组合,每个引物组合扩增出的条带数在40条以上。利用以上AFLP多态性,筛选出青壳高邮鸭的特异性条带,并且进行特异性条带的回收、再扩增、再回收克隆。经对特异性条带阳性克隆的重复测序,找到了四个高邮鸭青壳性状的候选基因,它们可能转换为STS或SCAR
利用AVIANDIV推荐的8个微卫星标记,对6个湖北地方鸡群体的等位基因数目、各群体的杂合度、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等进行了分析,并根据遗传距离对这6个群体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这六个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具有较高的选择潜力。各群体间有一定的遗传距离,UPGMA聚类分析表明,江汉鸡与双莲鸡被聚在一起,郧阳大鸡与洪山鸡聚在一起。
仙居鸡是我国著名的优良地方品种,列为农业部优良地方保护品种之一。但该鸡存在品系单一,生产成本高的缺点。在保存仙居鸡体形独特、肉质优良的前提下,提高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引进优质外地黄羽品种与仙居鸡进行杂交选育。育成的仙居黄鸡Ⅰ系、Ⅱ系具有仙居鸡体型紧凑、外貌三黄、群体整齐、适应性强、肉质优良、味道鲜美等优点;而Ⅲ系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优、饲料转化率高等等。这些配套组合具有既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又适合
北京油鸡(Y×Y)、北京油鸡石歧黄鸡(Y×S)、北京油鸡矮脚黄鸡(Y×D)、北京油鸡隐性白鸡(Y×W)4个杂交组合的商品鸡饲养至14周龄末,每组屠宰20只(公母对半),采取胸鸡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并比较不同组合商品鸡肌肉中各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肌肉中各种游离氨基酸的总量在组间差异显著(P0.05),性别与组间不存在交互作用。游离谷氨酸、天冬氨酸、蛋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则在组间差异显著
以10日龄清远麻鸡鸡胚为研究材料,采用组织块直接培养法成功地构建了样本含量为60的成纤维细胞库。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细胞群体倍增时间(PDT)约为24小时;50个核型中二倍体细胞占主体,为78—88%;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检测,未发生细胞交叉污染;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检测呈阴性;转染效果好,能够表达外源基因。该细胞库的各项指标均达到ATCC细胞系鉴定标准。此项研究不仅在
微卫星标记是近年应用较多的一种分子标记,可有效地评估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估算群体的遗传距离。本研究利用14个微卫星标记对云南茶花鸡保种群和产区引入群两大群体及两个群体各家系的等位基因频率、平均基因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以及家系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99个等位基因,其中等位基因数最多的位点为ADL0184(10个)和LE10040(10个),等位基因数最低的位点为ADL0112(
本文简要介绍了白耳黄鸡农产区的分布情况,以及产区的自然生态条件,论述了其品种资源的来源和发展,分析了其群体数量、体型外貌与体重、体尺,并探讨了其生产产能和饲养管理方法。
组建麦洼牦牛核心群127头,扩繁群1200头;九龙牦牛核心群252头,扩繁群2124头。通过选育,麦洼牦牛和九龙牦牛一世代公、母牛体尺体重分别超过品种标准规定的特、一级标准,效果非常显著。全奶哺乳犊牛6月龄体重达到80.65千克比半哺乳培育的犊牛体重提高19.52%。九龙牦牛全奶培育的公牛1岁、2岁和3岁体重分别达到130.89kg、207.73kg和285.50kg,比半哺乳培育的公牛分别提高1
独龙牛是我国云南省怒江州境内所独有的珍稀牛种,目前仍处于半野生、半驯养的状态,全州目前仪存栏2 615头。该品种具有适应性、抗逆性强,在较为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繁殖性能和优良的产肉性能,屠宰率、净肉率高,且肉质特别细嫩,肌纤维直径小,密度大,肌节长度长,肌间脂肪含量低。杂交后代役用性能较好。在贡山县有可利用的草山面积174万亩,理论载畜量3.5万个黄牛单位,加之独龙牛的生物学特性,现有草
对牦牛三元杂交又一个组合西黄杂种公牛和牦牛杂交研究结果表明,含1/2西门塔尔牛血缘的西黄杂种公牛从半农半牧区引进川西北高寒牧区有良好的适应性,与牦牛自然交配,繁殖成活率达43.85%,比用“冻配”技术生产牦牛提高20.15个百分点。繁殖的F1代牦牛杂种优势明显,初生重大,公、母分别为21.74±2.49kg、20.83±3.62kg,相应比牦牛高8.24kg和7.58kg(P<0.01);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