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的文学审美走向

来源 :“美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_b_c_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关于文学在消费社会中的审美走向的讨论此起彼伏,十分引人注目。这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消费社会文学发展的广泛关注和关心;另一方面也传达出人们对进入消费时代的文学的边缘化、个人化以及逐渐转变为大众休闲、娱乐消费现象的忧虑和担心。 导致当今社会文学审美口味改变的原因是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这么几点: 第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促使社会审美意识出现转型。 第二,浮躁、冷漠、急功近利的世纪转型期心态促使渴望消解、平衡、互补的审美情绪的产生。 第三,从雅到俗,再从俗到雅呈波浪型曲线发展的审美走势其实本来就是审美意识发展的客观规律。 消费社会的文学发展趋向,对作家和审美理论家的社会责任感,都是一个严峻而有意义的挑战。
其他文献
介绍2004年9月3日至5日,以许嘉璐先生、季羡林先生、杨振宁先生、任继愈先生和王蒙先生五人的名义发起,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最后
自古以来,歌唱是人类最早的音乐,从婴儿呱呱落地声到简易有趣的童谣,民间纯朴的劳动民歌,到月下、江边、男女对唱之情歌,都是以人类与生俱来之天然乐器,唱出心中之喜、怒、哀、乐。
非典型肺炎是严重疾病,由新品种病毒引起,身体的免疫系统要较长时间才有反应,而且病毒有高复制性,即很易传染,并且引起严重病情,可以致死。病毒由口沫传染,可扩散3-10尺,生
早在1931年,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在其晚年,满怀深情地撰文《两门世俗的科学:美学和经济学》,指出现代社会较之以往最显明的标志是格外突出了“经济生活
文化并不是均一的、保守的和不变的传统、价值和规范。当文化中的一些因素被转移,它们就被嫁接到新的文化中,并获得新的意义。总体上说来,我们可以说每种文化都是跨文化。我们的
在当前全球化情形下美学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在国家和区域环境下美学的角色和地位问题。另一个方面,在国际背景下,后者在不同国际框架内包含有不同的方面:很少存在一个全球的
会议
美育(审美教育)是以各种审美现象为媒介的施教与受教双方共同参与和运作的教育活动。 艺术教育是仅限于在艺术范围内的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的施教者与受教者双方共同参与和
会议
当代美学研究“美”,它更多地需要关注美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就“美”论“美”。这是美学朝向“现实性”、朝向“人的生活”转向的一个契机。本文就是基于这种前提思考
生活世界的屏蔽与开启是美的生活方式的诠释,是美的生活方式永恒的话题。 只有在生活世界既屏蔽又开启中,生活方式的美才被诊释得淋漓尽致。生活方式作为人类的一种生存模式
会议
《建筑、居住、思想》是海德格尔1951年8月在达姆斯塔特举办的“人与空间”专题会议上的演讲。海德格尔这篇演讲的主旨是“尝试对居住和建筑作出思考”,而“这种思想尝试”从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