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氧化鈦微球及奈米金/銀顆粒表面修飾氧化鈦微球

来源 :2016年台湾陶瓷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101newg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溶膠凝膠法搭配溫控化學液相反應器製作TiO2 微球,以異丙醇鈦(TitaniumIsopropoxide; 0.8~1.4 mM)為前驅物,乙二醇(Ethylene Glycol)為金屬醇鹽之水解抑制劑,令異丙醇鈦避免過快的水解反應所造成的團聚或沉澱情形.透過丙酮溶液的含水量(0.5~1.25 vol.%)控制水解速率.調控攪拌速率能有效抑制微球間產生緊縮(Necking)及團聚情形.以沉積沉澱法將奈米金(Au-NP)及奈米銀(Ag-NP)顆粒沉積於微球表面,形成Au/TiO2 及Ag/TiO2 微球,達到金屬奈米顆粒表面修飾效果.SEM 與雷射粒徑分析測得TiO2 微球粒徑為140~160 nm.
其他文献
W油田开发中后期部分油井因液量出现非正常下降,对聚驱实施和后续增油效果带来了一定影响.采用油藏工程、动态分析、试井解释与油藏模拟方法深入分析了W油田油井液量下滑的原因、影响与规律.首先基于目标油田地质、油藏、流体及聚合物特征建立典型1注1采聚驱油藏模型,通过聚驱物化机理表征的精细模拟,分析了不同位置堵塞情况下的油水井动态特征;然后,结合目标井生产动态对其近井“堵塞”位置与特征对比分析;最后,在W油
特低渗透油藏由于储层物性差以及天然裂缝发育等因素,开发技术政策和开发规律异于常规低渗透油藏,开发评价难度加大.面对特低渗透油藏规模开发、快速发展的新形势,通过剖析现有评价体系以及特低渗透油藏的地质特征、渗流特征和开发特征,提出了能够表征开发效果实质的新的评价指标,并采用多种方法研究了评价指标与油藏地质特征与开发特征和开发阶段的匹配关系,确定了合理的评价指标界限、定量评价标准、指标权重等关键参数,建
油藏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水分布规律及采收率的重要因素,考虑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井网部署可以有效地提高水驱波及程度,改善开发效果.本文利用可视化动态仿真驱替装置进行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均质和非均质储层在不同井网方式下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及流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均质储层,非均质储层在注水时由于渗流阻力的差异,低渗区水驱前缘运移缓慢,波及程度降低,剩余油富集区域较多,且非均质性越强,这种现象
油田已经进入特高含水期,受储层非均质的影响,剩余油零散复杂,产液结构调整是改变油田开发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以孤东油田七区西为研究对象,在对油田产液量优化的基础上,分别以含水率与井底流压作为油井产液量优化调整指标,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得到产液结构调整的最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以油井含水率与井底流压为优化指标进行产液量优化,采出程度均增加,其中对于含水率高的油井或者井底流压高的油井,提液使得其开发效果
富含凝析油的凝析气藏往往采用循环注气保持地层压力的开发方式,循环注气注入参数是影响凝析气藏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为深入了解不同注入参数对富含凝析油的凝析气藏开发效果的影响程度,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循环注气开发注入参数的敏感性研究,重点评价了注入方式、注气时机和注采比对富含凝析油的凝析气藏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富含凝析油且地露压差较大的凝析气藏,可选择先衰竭开发至接近露点压力时再采取
碳酸盐岩储层酸压后,形成的酸蚀裂缝宽度随生产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压力溶解作用造成裂缝宽度减小;裂缝间自由面上的沉淀作用导致裂缝的宽度随之增大,因此裂缝宽度的变化规律实际是由上述两种过程相互竞争作用而决定.将酸蚀裂缝理想化为两个粗糙面,基于Fick第一扩散定理得到扩散质量流量、沉淀的质量流量等参数方程,建立酸蚀裂缝理论模型,引入裂缝宽度与接触面积之间的指数衰减关系式,根据物质平衡方程得到接触面的扩散质
低渗透底水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受注入水与底水的双重影响,油井含水呈现周期性变化,注水受效规律复杂.针对低渗透底水油藏注水受效规律不清、注水工艺参数难以确定的问题,以BLC油田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低渗透底水油藏注水开发阶段进行了划分,并对其包括注水速度、注水时机、隔夹层长度、隔夹层位置等因素作用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油层与底水层压力变化率差值曲线可将该类油藏注水开发过程分为底水锥进、注
冀中地区廊固凹陷潜山构造带超深超高温潜山油气井在钻进过程中遇到漏、喷、卡、机械钻速低及轨迹控制困难等问题.为此,基于防漏、防塌及防压差卡钻等约束条件,通过逐步优化井身结构,简化井眼轨道剖面;针对地层不同岩性设计了与之相匹配的PDC钻头;在造斜段“采用+水力振荡器+螺杆+超短保径齿PDC钻头”,在高研磨、可钻性差地层采用“辅助破岩工具+孕镶齿PDC钻头”;设计了200℃低固相抗高温钻井液体系;研发了
本研究嘗試以低溫化學溶液合成法的溶膠凝膠(Sol-Gel)途徑製備氧化銦(In2O3)奈米微球.在製備In2O3 奈米結構過程中,藉著改變前驅液硝酸銦濃度及控制反應溫度條件、調整攪拌速率下製備氧化銦(In2O3)微球,並經熱處理350℃持溫1 hr 使微球成長為結晶相.藉著調控各項製程參數,希望獲得單分散且均一性佳的In2O3 微球,同時探討在不同參數下微球成長機制與顯微結構.In2O3 微球藉由
吾人使用三極式裝置進行電化學沉積法(ECD)方法沉積氧化釕(RuO2)薄膜於ITO 基板及本實驗室自製Ni 反蛋白石模板,並分析氧化釕薄膜之微結構及比較其比電容特性.鍍液組成為RuCl3(5mM)、KCl(0.1M),吾人藉由電化學工作站調控沉積電壓及沉積時間,最後對氧化釕薄膜進行熱處理.利用FE-SEM 分析氧化釕薄膜表面顯微結構,並利用循環伏安法檢測氧化釕薄膜比電容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