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精确求取地震子波的方法

来源 :CPS/SEG 2004国际地球物理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yi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进行波阻抗反演时必须准确确定出地震子波,地震子波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很大.地震子波不但在波阻抗反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综合地震、测井和地质资料来确定地震子波的方法.本方法首先根据Eike Rietsch(Eide Rietsch,1997)提出的方法来确定地震子波的长度,然后综合地震数据和测井数据求出井旁道的地震子波,最后外推出整个工区的子波来.
其他文献
2002年物探局在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前侏罗系地震采集中取得了突破.论文总结了在项目实施中主要采用的技术方法.针对台北凹陷前侏罗系地震采集遇到的三个问题开展研究工作,结合野外试验分析结果认为,采用8台大吨位可控震源定向低频激发方式以及16km长排列能够较好解决项目遇到的采集问题.实践证明上述采集方法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类似的采集项目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研究方法.
针对中国西部地震勘探中的复杂地表问题,本文研究了一套利用初至波层析反演表层速度模型及波场延拓表层模型校正的理论、方法和软件系统.该方法利用了地震直达波、迥折波、折射波及三者组合的初至波,并采用具有空间变速优势的层析反演,可获得速度任意变化的表层速度模型.在模型反演的基础上,用波场延拓进行表层模型校正,实现了复杂地表地震资料层析静校正.
本文通过对SLG气田Cu20井计算的各种波阻抗的分析,说明用常规声波阻抗技术进行岩性反演在本地区多解性问题化较明显,如果结合弹性波阻抗反演方法来综合研究,可望在岩性识别和流体预测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
复杂山地区散射干扰严重,地震资料信噪比低,为了在野外能较好地压制散射干扰,需要检波器进行大基距组合.虽然在理论上也能计算出高差的限值范围,但是理论计算限值时速度往往难于确定,造成无法求取准确的组合限差.本文提出了通过野外试验确定组合高差限值的排列图形及计算方法,通过试验资料的计算和分析,确定了野外道内组合限差的实际值,为复杂山地区的检波器组合限差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为充分利用三维地震勘探资料更好地解释地质系统,从岩石物理实验研究和野外实际应用不同角度对岩石波速与应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总结.研究表明,岩石、岩体或地质系统是多相(固液气),多种矿物,各种构造的综合体,不论尺度如何均可以用多重介质孔隙裂隙地质模型描述.而波速是一定尺度不均匀地质体的等效波速,因此地质条件是各种尺度介质波速的主要控制要素.不论野外地震勘探还是实验研究,有效应力与岩石弹性模量及波速存在依
本文从储层预测和含油气检测角度出发,以全波测井资料为主,结合岩石物理测定资料,总结了莺琼盆地上第三系地震岩石物理变化规律,为分析地震储层预测得失在测井资料上提供依据,为将来地震储层预测和含油气检测提供基础性认识.在莺琼盆地,首先分析了岩性、含油气性与纵波阻抗、纵横比(或泊松比)等地震岩石物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区域性地震岩石物理参数规律,指出了应用常规纵波阻抗技术进行储层预测的若干难点和弹性波阻
LD地区天然气地球物理勘探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区分岩性强振幅异常和含气亮点.在以往的地球物理应用技术研究中,由于对岩石物理分析和地震资料保幅处理等基础工作不够重视,以及缺乏单项地球物理检测技术适用条件的分析,致使一些有效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产生多解性,降低了研究成果的精度.本文主要阐述了LD20-1构造区有利地质目标评价过程中,基于岩石物理统计分析和地震资料保幅处理研究,采用常规阻抗反演、弹性波反演、多属
提高地震勘探的分辨率一直是地球物理师追求的目标,但由于大地吸收衰减和干扰的影响,在一个地区地震采集能获得的成像主频往往有一个极限.通常这个极限在一些教课书中被称为1/4波长的分辨率限制.通常,地震勘探的1/4波长极限难以满足地质家对勘探薄互层地质目标的要求,特别是开发地震中的要求.一些文章和书籍中曾经指出在小于1/4波长时存在振幅的调谐作用,它可以用来分辨薄层,但在实际地震勘探中却难以看到利用振幅
本文分析了双谱的相位谱和振幅谱对于不同相位系统的分辨能力,讨论了相位谱和振幅谱对于微弱振幅变化的敏感性,随后进一步探讨了随机干扰对相位谱和振幅谱的影响.然后利用正演模型,对相位谱和振幅谱在裂缝检测中的优缺点进行了探讨,接着提出了利用双谱检测裂缝的方法:相位谱对于微弱的振幅变化敏感,抗随机干扰能力强,可以很好地预测局部的裂缝分布;振幅谱对于引起振幅变化较强的裂缝检测效果好,有利于检测整体裂缝的分布.
松辽盆地南部情字井地区发现了青三段大段砂岩成藏,应用三维地震资料和重要探井开展了针对性研究.通过合成记录、连井三维地震资料对比,首先确定了该砂组归属;对比2D/3D剖面、利用相干体检测、与相邻工区对比排除了采集脚印因素;通过沉积微相研究,确认该套砂体处于建设型三角洲前缘,由于特定的地质地理环境形成了独有的长距离顺直河道沉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