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冰雹个例的三维结构和演变过程分析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_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用布设在山东临沂和江苏连云港的新一代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利用双多普勒雷达反演的三维风场、单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和其它资料,研究了一次大冰雹过程的三维风场结构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 冰雹云在旧无序多单体的右侧产生,多单体和初始雹云中主要是负径向速度区,随着冰雹云的发展,低层出现小范围的正径向速度区,而在地面出现小冰雹几分钟后,正径向速度区范围扩大、强度增强,它与环境的负径向速度在强回波附近形成强烈辐合.冰雹云减弱阶段,正径向速度区高度增加,而在地面降雹结束后,正径向速度减弱并退后到云砧部分. 成熟阶段雹云的垂直剖面上有四股气流,(1)从前到后的前向入流,它起源于强回波的前侧、近地面层,沿强回波的前侧倾斜上升并向后流出.(2)中低层从后向前的后向入流,由层状云的中低层向前、下倾斜,在近地层、强对流云的下面达到最强.(3)近地层弱前向气流,位于中低层后向入流的下面,比较浅薄和弱,在层状云区.(4)高层的后向气流,位于8.0km以上高度的正径向速度区. 初生冰雹云为弱西南风和西北风辐合.随着雹云的发展,偏北风入流进入对流云区后呈扇形分开,其反气旋一支逐渐加强转为东北风,它与环境西南风辐合在强回波中心的前部倾斜上升,而气旋性的气流形成云砧.在冰雹云成熟和减弱阶段,反气旋性环流一直处于加强发展.后期,北面单体减弱消散,它产生的偏北风气流以及反气旋性环流减弱,导致并雹云中的辐合上升减弱,雹云区趋于消散.
其他文献
本文简要描述了短期水文预报现状,归纳了流域水文短期预报模型的发展历程,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模式的构建技术把数值水文模型分为黑箱模型、概念模型、分布模型三类,并分别进行了简述,以期让有兴趣的气象工作者能对水文预报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分析了水文气象领域当前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简要介绍了水文气象短期内的几个研究方向.最后根据水文模型的进展情况和水文业务预报现状提出了水文预报对气象领域相关研究工作的发展需求
利用双重嵌套的非静力数值模式MM5V3,成功地对1999年8月11~12日山东诸城特大暴雨天气进行数值模拟.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这次暴雨天气及中尺度低涡的形成机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特大暴雨是在弱冷空气侵入台风低压环流,热带辐合带北伸的形势下形成的;倾斜涡度发展是特大暴雨及中尺度低涡产生、发展的重要机制,鲁东南有利的地形对中尺度低涡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台风低压倒槽顶部的强辐合作
针对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投入应用,自动气象站网初步形成,本地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日益丰富,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稳定运行的技术形势,讨论了以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为核心,多种资料相结合,在省级气象部门业务环境下,短时预报的具体特点和特殊要求.结果表明资料种类多、数据量大、运行周期短、可扩充要求高是其基本特征.以建立迅捷、高效业务短时预报系统为目的,分析了设计需求、开发策略.通过减少时间支出、实现资料的
本文根据三峡水库坝区周边10个气象站(考察站)1992~2002年间1~11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先用比值法将短期考察资料延长,再通过对比、回归等方法,客观分析降水量、降水日数、暴雨量、暴雨日数等指标随时间(年内、年际)和地形(高度、坡向)的变化规律,揭示出:三峡坝区具有冬干、夏雨、秋雨明显、近年降水逐渐增多等特点;与武汉相比,有降雨日多但降水量、暴雨日及大暴雨日少的特点;降水量、降水日数、暴雨量、暴
本文根据历史数据,分析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枯水、洪水)历史规律和典型枯水年、洪水年成因.计算和分析了其与松花江、嫩江、二松流域面雨量的相关性.统计和分析了其与拉尼娜、厄尔尼诺、太阳黑子等的关系.利用方差周期方法、均生函数方法建立了2004-2013年拉尼娜、厄尔尼诺、太阳黑子及松花江、嫩江、二松流域月面雨量预测方法并进行了预测.建立了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趋
本文以高低空环流形势的分析为基础,并结合t213数值产品,分析了南阳市2003年汛期暴雨,特别是8月29日暴雨的成因和t213物理量场的特征,表明t213预报场,特别是与暴雨形成关系密切的南北风、温度露点差、K指数、垂直速度及相对辐散度场对暴雨预报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本文通过对高空地面,物理量场,云图等资料进行分析,认为洛阳2004年6月30日出现的大暴雨是在地面锢囚锋,高空低槽冷平流和低空切变线暖平流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雷暴大风是北京地区夏季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为了深刻了解雷暴大风发生发展的条件、环流背景和演变特征,本文对一次雷暴大风发生的大气热力和动力条件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同时利用ARPS模式较成功的模拟了本次雷暴大风的基本过程,初步分析了影响此次雷暴大风的因子为风暴体的强不稳定性、降水的产生以及下沉气流的强烈发展.
本文主要利用NCAR和NOAA的新一代中尺度模式WRF(WeatherResearchandForecast),对2003年7月1-10日期间发生在我国淮河流域的2次异常持续的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并研究了采用不同空间分辨率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WRF模式很好地再现了研究时段的平均降水形势以及其中的2次暴雨天气过程,对于区域平均的降水、气压以及水平风场等要素也有合理地模拟.不同的分辨
本文利用武汉Cinrad/SA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5年5月16日晚发生在鄂东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槽东移、中低层切变线南压、低空西南急流加强触发了这次飑线强对流天气.飑线回波带的尾部不断有新的对流单体新生移进补充,在运动中向回波区前部聚集,对促进飑线的进一步发展十分有利.飑线在低仰角径向速度图上比高仰角径向速度图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些.另外在低仰角径向速度图上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