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与“乡村”为主的农场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设计

来源 :全国自然教育网络,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540364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采访国内10~15个正在开展自然教育的生态农场/乡村的实践者,定性分析目前生态农业与乡村自然教育活动/课程开展的现状.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国内大部分开展生态农业与乡村自然教育的实践者在面临专业本土的自然教育课程开发的时候遇到的最大困境与挑战包括三个方面:①如何将“生态农业”“乡村”作为元素,更好地去设计适合参与者体验的自然教育活动与课程;②面对不同的用户如何去设计精准的自然教育课程;③以农场/乡村为半径,如何通过“教育”带动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以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钮家巷方宅活化利用项目作为案例,从纳入控制保护、社会力量参与、技术实施要点、管理运营情况和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阐述了方宅在保护和利用过程中的原则和方法,介绍了苏州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多元化模式,探讨了建筑遗产再利用的概念界定、技术规范和保护利用权衡等问题,旨在与同行交流、分享苏州经验,为建筑遗产再利用这一重要而又极具意义的课题贡献应有的力量.
一个理想的城市必然是一个有机体,不仅要具有功能,而且应该拥有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具有世代传承性,而且还是一个国家、民族的价值之源.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相关的国际宪章、法规、文件的解读,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重新认识与思考.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传统工艺在人与自然的交互过程中凝聚了人类的生存智慧,保留了地域性的历史痕迹,是根植于民间的活态文化。传统工艺体现了“人”在历史中的能动作用,是一个关乎人文、经济、社会、生态的载体,蕴含着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现了一代代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乐趣。在当代背景下,传统工艺不仅是认识历史的工具,也是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其背后蕴含着丰厚的文化精神资源,
邵伯古镇及其包含的遗产点作为大运河扬州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上都有着积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该聚落无论是在空间模式还是街巷肌理上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本文试图探讨此种空间结构的历史成因以及在该空间模式的背后有着怎样特殊的行为模式的诉求.
京西稻是指由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直接参与选拔、培育,种植在北京六郎庄、万泉庄、巴沟、西苑、北坞、功德寺、青龙桥等“三山五园”一带的水稻品牌,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贡稻.京西稻以御稻、紫金箍为代表品种,经过三代帝王的共同努力,使其得到广泛种植,并形成完整的种植体系.目前,京西稻恢复后的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北坞公园(800亩)、海淀区上庄镇西马坊村(1500亩),以及六郎庄、海淀公园、稻香湖公园等地.
本文通过分析大运河遗产的活态特征,探讨活态遗产大运河的保护方法与利用路径,对活态遗产的保护利用提出共性的思考及建议,从而促进活态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
南京城墙作为文化遗产单位,将4月设为南京城墙“文物保护亲近月”,并于2016年4月举办首届“文物保护亲近月”活动,改变了以往单个活动“单打独斗”的形式,以月度为单位,开展多层次、多形态的系列活动,尝试建立起系统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本文主要以实践归纳理论,从设立的背景、活动开展的思路和实效等方面,阐述“文物保护亲近月”的设立如何引导公众更积极地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如何将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
盐城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特色明显,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革命文化价值、审美文化价值、社会教育价值及经济价值.充分挖掘内涵,通过多种途径,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富有盐城特色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以传承我党优良传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策略有:提高思想认识,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研究与保护,通过培养一支人才队伍,与区域内其他特色文化资源有效整合,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创新红色文化遗产展
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成立于2011年7月,由连云港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组织成立,是一个协助市文保所开展文物保护、调查、宣传等活动的民间社团组织.经过近六年的发展,连云港市的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已经成长为一支可以独立开展文物巡视调查、遗址测绘、石刻拓片、文物背景研究等工作的综合性社团组织,成为连云港文保战线上的一支新生力量.
本文通过回顾常州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分析了其遗产保存现状及现实矛盾,明确了常州工业遗产的价值,揭示了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同时结合城市更新,提出了工业遗产抢救性保护利用的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