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探讨--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来源 :2017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fsgdf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具有责任心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责任.民族高校由于生源情况、服务地域、培养目标等自身特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方法与一般院校有所差异.以西南民族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分析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学生的生源差异性、就业情况、社会反馈等,探讨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培养本科生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自我规划能力、正确的三观和"四商"等综合素质的方法.
其他文献
《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即将颁布实施,规范对风量的确定改变了传统的处方式方法,而是根据不同的场景采用经验公式进行科学计算,然而大量复杂公式难以通过简单手算求解,如何高效地利用计算公式来促进设计和科研工作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研究了送风量和排烟量的计算,以及火灾中火羽流、烟层、顶棚射流和开口气流的计算方法,研制了包含一系列火灾工程方面计算功能的火灾工程计算平台系统.
中国的传统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那么茶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也蕴含着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比如说对采茶时间的把握,比如说在茶的制作工艺里面的渥堆发酵,对温度的把握,对湿度的把握,对火候的把握,其实这里面都有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特色.比如在喝茶的过程里面,在泡茶的过程里面,可能会根据节气对于茶品会有选择,是喝绿茶还是红茶还是黑茶?上午喝什么茶、下午喝什么茶比较好?在泡这样一杯茶的时候,对于茶
"传统"和"现代",听起来是一对矛盾.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可能是长盛川的领导们,还有这些传承人们经常要考虑的问题.比如现在批量生产的茶砖,按照何总(何建刚)的介绍,生产过程中使用了一些现代的监测设备。还有,使用了一些机械化的动力,这就是我们说的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也就是检测的环节、生产的环节的融合。
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在非遗保护这一块已经形成了五种保护模式—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法律法规保护、数字化保护,但是我们跟基层、跟传承人、跟项目单位接触是最多的,在最近几年的抢救性保护的过程当中,跟传承人打交道实际上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刚才也有专家提到,就是关于传承与创新的这个问题。刚刚有些老师在前面也提到了,首先要全面继承,然后再创新。无论我们采取哪种保护方式,无论是生产性保护还是抢救性
在长盛川这个青砖茶的制作技艺方面,响应中宣部和文化部的号召,在五月份精选了十二个项目,在七月份G20峰会期间又进一步挑选了十个项目,代表我们国家参加波兰的国际展和G20峰会在柏林海军上将宫剧院的展演活动。刚才王处长(王建军)也说了,非遗要在提高中保护,非遗要走进生活,因此要做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扬这篇文章。
笔者今天的题目是《长盛川青砖茶保护传承的路径思考》,建议首先做好学术话语的引领,以学术性话语推动制度性话语的确立.其次是政府的推动,以制度性话语权推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再次,应搭建推介平台,推动经济发展,融入产业扶贫,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尤其是在武陵山片区,将非遗传承保护与精准脱贫有效对接。
对今天上午的发言进行归纳,长盛川这种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要研究里面的一些核心的道理、核心的价值,特别是精细化研究的问题。非遗这个东西,包括长盛川的传统技艺有一个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要重视怎么运用法律武器,因为这个传统技艺很容易被人家抄袭的。
我们省(湖北省)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青砖茶,我觉得宣传是一个很重要的路径。要加强同各国驻华使馆的联系,通过省的外贸厅,给商务部的人做点儿工作。我衷心希望我们的研讨会后大家提的这些建议能够被采纳;真心希望经过我们的研究,能够把我们长盛川的青砖茶的工艺稳定下来,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也把我们茶的质量做到更好,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喜欢我们青砖茶,让我们长盛川青砖茶,有一个巨大的发展,使它能先走出亚洲,再走向
笔者从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那里了解到了该项目的源起、发展、各个时期的存续状态等,就如同一个独立、个性的人从出生牙牙学语,到茁壮成长,再到现在的成熟稳重,历经艰辛后以现在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再次生动地诊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这一规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独立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时间较短,保护传承的理论和实践也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此次研讨会学术专家对长盛川青砖茶项目的保护、传承给出了建设性的指导
西南民族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办学秉承学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宗旨,立足西南民族地区,面向全国需求,在学科建设中积极凸显地域和民族特色.在满足专业性和规范性要求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有自身特色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体系.从2002年开始办学至今,经过十五年的学习和实践,逐渐明确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学科建设方向和"二为"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创新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