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流泵启动过程瞬态空化特性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来源 :第三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k1987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混流泵启动过程瞬态空化特性,采用数值模拟和高速摄影测量并重的方法,分析了同一启动时间(Ts=10s)不同进口压力下叶轮流道内流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在模型泵启动初期,泵内部的空化主要由叶顶泄漏涡引起的涡空化与叶顶泄漏流引起的间隙附着空化组成,随着转速的增大,可以观察到叶片背面的空化区域都是由叶片中部靠近轮缘处逐渐向叶片背面的后缘及轮毂的方向发展;叶顶区形成类似于几何三角形的空泡云,包含叶顶泄漏涡空化、卷吸区空化及间隙附着空化.随着进口压力的降低,模型泵发生空化的临界转速较小,空化的发展程度加剧.
其他文献
在顺直型的矩形玻璃水槽中进行了双层刚性植被水流试验,采用两种不同高度的木筷模拟直径沿水深方向变化的植被.利用MicroADV量测三维瞬时流速,分析了植被高度、植被密度、排列方式对水流内部结构及纵向时均流速、紊动强度、雷诺应力沿垂向和纵向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淹没度条件下,水流水动力学特性沿垂向分布规律受植被密度、排列方式影响较大.在高淹没度条件下,水流水动力学特性在高、低植被后沿垂向分布规
为了研究绕前缘粗糙水翼非定常空化流动的流场特性,以前缘粗糙和光滑的NACA66型水翼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速水洞实验平台对不同空化阶段,绕水翼空化流动的流场形态、水动力系数等流动特性进行了实验观测.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前缘粗糙度的影响,无空化状态下前缘粗糙水翼的升力系数小于光滑水翼,阻力系数大于光滑水翼;此外,对比发现,采用前缘粗糙水翼有效抑制了水翼的初生空化.
网络裂隙由于其裂隙通道的复杂性,使得对于确定网络裂隙中水流形态具有很大的挑战.为了了解网络裂隙中优势流的分配规律,本研究设计了一种花岗岩网络裂隙模型,开展了不同水力梯度下的水流及温度运移研究,以探究裂隙宽度及角度对花岗岩裂隙中的水流控制机理,得到以下实验结果:在本实验条件下,裂隙水流流速V与水力梯度J呈非线性关系,应用Forchheimer公式能对其关系进行较好的拟合;隙宽及裂隙交角对裂隙中的流量
为了研究复合材料水翼的流场特性,以Clark-Y水翼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速空化水洞实验平台,对铝制水翼和复合材料水翼的水动力性能进行了实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铝制水翼和复合材料水翼发生转捩的攻角一致,且铝制水翼的转捩位置比复合材料水翼更接近水翼前缘;在攻角大于19°时,铝制水翼的升力系数迅速增长,而复合材料水翼的升力系数随功角增加逐渐增大;两种水翼的升阻比均随着攻角和升力系数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且复
河道护岸兼具安全性、景观性、生态性等多种功能,不同护岸型式会对河道阻力及水流结构产生影响.本研究采用仿真草皮和三棱柱砖块来模拟生态护岸,通过室内非对称式梯形水槽,设置了变流量和变底坡工况,对不同护岸型式下的梯形河道的糙率、流速分布、紊动强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糙率系数值不受流量的影响,随底坡的增大而增大;从主河道向边坡方向,流速垂向分布均符合对数分布规律,横向分布呈现逐渐减小的特征,流速的横向梯
本文利用水槽实验,应用PIV流速测量技术,研究对岸不同位置单丁坝对固定距离双丁坝水流结构的影响.实验时,保持进口流量和尾门水位不变,通过改变单丁坝的位置,测量双丁坝坝后水平剖面流速分布.结果表明:(1)单丁坝位于双丁坝中间时,上游丁坝相对回流区长度最短,下游丁坝相对回流区长度最长;(2)单丁坝沿双丁坝中间位置逐渐向上游或下游更远处移动时,上游丁坝相对回流区长度逐渐增大,下游丁坝相对回流区长度逐渐减
本研究描述了一种由重力驱使的直立式肥皂膜水洞装置,提供了一种模拟较高雷诺数下的二维水动力实验研究方法.此装置通过使用液体流量计,能够提供不同的稳定流速的实验条件.采用了几种典型钝体模型放置在水洞装置平行实验段,利用低压钠灯干涉法显示流场以及钝体尾流基本特征,并通过激光反射法测定模型所受的阻力大小.结果显示,实验能很清楚地揭示不同形状钝体尾流旋涡特征,并较好地实现对二维流场中钝体实际受力情况的实验测
船舶阻力和兴波是船舶水动力学研究中最为基础的问题,但是高航速下船舶兴波会出现明显的破波现象,包含复杂的界面流动现象.本研究针对标准船模KCS,分别开展实验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船模实验在上海交通大学多功能拖曳水池进行,实验中采用摄像机拍摄艏波演化过程.实验中对航速在Fr=0.26到Fr=0.425范围内的8个工况进行了拍摄和测量.数值模拟采用基于开源CFD工具包0penFOAM自主开发的船舶水动力学
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的第二代完整稳性衡准,确定了5种失效模式.国内外学者针对5种失效模式,开展其评估方法和衡准研究,而模型试验是验证评估方法不可缺少的手段.本文结合参数横摇、纯稳性丧失、瘫船稳性、骑浪/横甩和过度加速度五种稳性失效模式机理,凝练试验关键技术,形成了模型试验方法,并以ONR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模型试验.
掌握并联通道内超临界CO2流量分配规律对新型太阳能热发电吸热器等能量转换设备的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开展了超临界CO2在内径2mm水平并联圆管内流量分配试验,采用电加热方式分别控制两个并联支路的加热热流,分析热流密度偏差、系统压力和质量流量对并联管流量分配的影响规律.试验参数范围:系统压力7.5~8.5MPa,总质量流量150~250g/min,热流密度55~100kW/m2,流体温度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