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城市化社会的来临--苏州城乡-体化发展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速城市化已经给中国带来了严峻的城乡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探求一条城乡互惠共生的新道路。苏州地区在经历了高速城市化进程后,劳动力非农化基本完成,近年致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率先对生态功能区进行经济补偿,以期使农村既能保持田园风光和鱼米之乡的特色,又能享受到现代的城市文明,城乡二元分治的经济条件和政策体制障碍正逐步消除,城乡互惠共生、良性互动的机制开始形成,正在进入“后城市化社会”。前城市化社会是生存型的,城市化社会是经济增长型的,后城市化社会是可持续发展型的。研究后城市化社会的特征,对落实国土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防止误入现代化的陷阱有积极意义。
其他文献
文章首先对劳务派遣的概念、特征、内涵及产生的背景做了阐述。其次,分析了劳务派遣在促进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及目前的发展状况。最后,针对劳务派遣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文章首先阐述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历程。其次,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阐述了《劳动合同法》对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作用,同时提出建设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措施。
文章首先阐述了体制外用工的历史由来、现状及待遇差别。其次,对柳钢目前体制外用工情况及优劣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改善对策,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
文章首先阐述了完善劳动合同,规范用工制度。其次,阐述了平衡劳资双方权益,寻求利益契合点,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最后,提出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建议。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呈现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执行困局。一方面,国家积极推动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建设,提出[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险]的愿景,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但是另一方面,依据[属地管理]原则,随着中央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角色逐渐弱化并推出,地方社会政策创新所带来的主导权逐渐上升,各地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和福利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中国社会保障改革出现明显的地域化趋势。而这种地域差异性也存在于经济发达的东部
文章阐述了社会安全作为社会建设的基本前提,促进和保障社会建设的规则与秩序;而社会建设则是确保社会安全更深层次的保障,只有在社会建设中各方均沾社会发展的成果,才会构建更加稳定和安全的社会关系。
诚信是社会建设中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从中国知网收录的诚信研究文章入手,对近年来学界诚信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简要的回顾。以之为基础,总结诚信研究的特点与趋势,剖析诚信建设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在系统的社会建设中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主张。
社会建设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加强对社会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现有的民生社会事业、社会管理、社会结构、社会重建四种社会建设分析的理论进路进行评述与比较,认为社会建设系统是由社会建设的领域系统和社会建设的主体系统两个方面有机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整合的理论框架。
私人治理一般在后税费时代存在巨大利益流量的地区存在,主要指在公权力不足的现实条件下,为摆平钉子户和混混,完成征地工作,上级政府通过治理制度的私人化,治理体制的私人化,治理机制的私人化,私人关系运作等方式来保证干群关系和谐及村庄社会有序。私人治理在维持乡村表面和谐的同时也会带来基层治理的合法性危机,要想实现农村善治,必须建立一个强大的基层组织,让乡村政治重新活跃于基层社会。
中国虽已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但却出现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这一难以破解的依法治国“斯芬克斯之谜”。在中国,国家吞没了社会,法治从属于政治。吸收西方政治机会结构理论的合理因素,以国家机构建设为抓手,建立开放的政体,优化政治法律通道,发展社会组织,改变公民的原子化存在状态,以形成健全的法律机制(一定意义上的政治机会结构),才能找到破解它的根本出路。因为徒法不足以自行,真正使法律制度运转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