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地区珠江组下部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相展布特征

来源 :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bo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惠州地区是珠江口盆地的重要产油区,随着构造油气藏发现越来越少,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就显得非常重要,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需要在更精细的等时地层格架里开展研究工作。依据地震、钻测井等资料,在惠州地区珠江组下部共识别出了7个三级层序。在划分的等时格架中开展沉积相研究,SQ1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SQ2三角洲向陆后退,滨岸、碳酸盐台地和陆架沉积开始发育;SQ3-SQ7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侵,古珠江三角洲逐渐向陆后退,同时,潮汐和波浪对三角洲前缘砂和滨岸砂进行改造形成陆架砂。
其他文献
辽西黑山-彰武地区分布有一系列早白垩世断陷成因的陆相盆地,其中以八道壕煤盆地含煤性最好。本次工作在八道壕煤矿深部勘探区,采用二雏地震、钻探、测井等对八道壕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和成煤环境分析。并研究了八道壕矿区的地层层序及煤炭资源赋存的规律。八道壕组可分为三个三级层序,下部第1层序(Sq1)为冲积扇注入湖盆形成的水下扇一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湖侵域和高位域各含一个煤组,湖侵域退积的水下扇边缘和高位域扇三角洲
根据三级层序内体系域的构成,断陷湖盆中三级层序可划分出一分、二分、三分和四分4种结构类型。其中,一分层序主要对应于水上红色沉积,是沉积基准面上升阶段的产物;二分层序由湖侵域和湖退域构成,相对湖平面一般只经历了快速上升和快速下降两个阶段,层序的发育晚期砂体发育,早期烃源岩发育,垂向上具反序结构;三分层序由低位域、湖侵域和高位域组成,相对湖平面变化经历了低位相对稳定、快速湖侵和高位相对稳定的三个阶段,
根据对肇35区块葡萄花油层粒度资料的分析统计,通过粒度参数特征分析、函数判别、成因图解,概率累积曲线和C-M图分析等方法,划分了该区沉积相类型;根据沉积物的岩石类型、岩性组合、粒度特征、电性特征等的综合分析,总结了单井测井曲线与岩性组合特征,建立了该区测井相模板,阐明了该区沉积微相类型和特征,为研究区的沉积微相划分提供了参考;最后,通过单井沉积相划分,连井沉积剖面分析,对研究区沉积砂体和微相的平面
根据露头、岩心、测井、地震、古生物及地化分析资料,建立三江、勃利、鸡西及虎林盆地晚中生代层序地层格架。通过构造事件、海侵事件、火山事件及各种事件引起的古生物变化和沉积旋回性进行盆地间对比分析,最终建立统一盆地层序格架,共识别出2个巨层序、5个超层序、20个层序,并揭示城子河组至穆棱组时期层序Ⅵ~ⅩⅢ发育遵循从东向西、从南向北逐渐扩展的规律,沉积中心位于勃利盆地中部,因此其层序发育最全,个数最多。在
杭锦旗地区基底相对稳定,构造活动微弱,缺乏构造圈闭性油气藏,油气藏的富集主要受控于沉积相。二叠系山西组砂岩是杭锦旗地区主要油气储集体,暗色泥岩是主力烃源岩。储层和烃源岩的展布状况是油气资源前景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山西组的沉积微相、储层分布及油气富集规律是当前勘探生产急需解决的理论问题。本文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山西组的岩性、结构、构造特征,结合测井相资料,对储集层的沉积特征和相带展布规律进行研
车镇凹陷沙二段地形平坦,坡度平缓,处于浅水环境,普遍发育了浅水三角洲沉积。组成浅水三角洲砂体的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细砂岩、粉细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等;碎屑颗粒石英含量中等,长石含量较高,成熟度低-中等。粒度概率图主要表现为滚动跳跃加悬浮式、一跳一悬式和两跳一悬式。浅水三角洲沉积中广泛发育反映河流作用的各种层理构造以及反映湖浪湖流改造作用和生物扰动的沉积构造。浅水三角洲发育受到河流和波浪交互作用的控制。浅水
板桥凹陷沙河街组三段是大港油田主要的油气储层和隐蔽圈闭勘探层位之一。为了揭示其沉积体系的分布规律,根据对沙三段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的分析,运用现代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在该段划分出4种沉积体系:扇三角洲体系、辫状河三角洲体系、湖泊体系和重力流体系;根据层序地层学研究结果,沙三段被细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2,SQ3)和9个体系域,对各三级层序的高位体系域和低位体系域发育期的沉积体系展布特征
通过对横跨盆地地震剖面、测井、露头和岩芯资料研究分析,综合考虑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古生物、古气候和湖平面的变化特征,将白垩系地层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S-SQ,3个三级层序SQ1、SQ2和SQ3,6个体系域。沉积相类型主要有冲积扇、三角洲、湖泊、辫状河和冲积平原。冲积沉积体系发育在SQ1和SQ3层序冲积体系域中。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在SQ1和SQ2层序的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中。盆地周缘山系为沉积提供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上伏于晚奥陶世末加里东构造运动形成的不整合界面之上,早志留世沉积层序发育明显受晚奥陶世末的剥蚀古地貌和早志留世的沉积古地貌控制。本文在大量露头、钻测井和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基础上,结合不整合特征分析、剥蚀量分布和古隆起演化特点,探讨了晚奥陶世末的剥蚀地貌特征和早志留世沉积地貌特征。早志留世沉积期,盆地总体上具有西高东低、南北高中央低的特点,可划分出强烈剥蚀高隆区、隆起边缘斜坡区、洼陷
陆相坳陷盆地砂体形成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主要包括:①物源类型;②湖平面升降;③坡折带类型;④体系域类型;⑤沉积相类型。在坳陷盆地中,物源类型反映了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控制着盆地中沉积物的输送,造成盆地中湖平面的升降及坡折带的形成;湖平面升降和坡折带类型反映了盆地相对湖平面和可容空间的变化,它们共同影响着湖盆中沉积体系域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体系域类型控制着沉积体系的类型及分布,而沉积相类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