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职教资源优势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

来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在区教委具体部署和指导下,认真领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六部委《关于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发挥职教资源优势,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取得较好效果.本文主要介绍了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培训方法。
其他文献
本文认为,知识科学和工程重要进展是构造概念结构的方法和技术以及构造、发现和管理知识的方法和技术得以发展,前者体现在本体技术的逐步演进,后者体现在知识库的逐步发展。情报学应大力发展主题词表和本体技术的融合和综合性应用技术以及与语法和逻辑自动分析技术,从而实现知识组织的作用,大力发展知识库技术以实现在提供文献和数据服务的同时提高提供知识服务的比例。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4年的学术年会今天开幕了.吴启迪副部长因出访,特派职成教司黄尧司长出席会议,并将作职业教育发展形势的报告.要为三农更好服务,关键是要加强职业学校内部的建设,改革办学模式,办学形式要灵活。高等职业院校要帮助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师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县级骨干学校或职教中心应密切和乡镇农民技术学校的联系。为三农服务,各地还有不少特殊问题,任务艰巨,需要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埋头苦干
从2003年起,北京进入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阶段.伴随着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步伐:农业结构在调整,原有的生产模式在改变;“农民”在逐渐消失,大批农业人口在逐渐离开生产效率较低的农业生产,到城市、乡镇企业寻求新的工作机会.此时,两类问题凸显:其一,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民只见增产不见增收;多数农民缺乏驾驭市场的能力,不懂经营,不善管理.其二,缺少必要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培训,已成为当前影响北京郊区农民向
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现代化的量化标准中有一条:非农业人口占70%以上.相对于以农业人口为主的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不可回避地要解决好农民的出路问题.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人类经济史上少有的成就,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幅度达9%以上,据有关专家分析,到2030年左右,中国仍然将每年维持在7%~8%的经济增长速度.农民离开了土地,如果没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作
近一段时间,笔者组织有关人员开展了一次县域教育调查.现结合调查就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看法.一、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就把农村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并且实施“燎原计划”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曾一度促使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最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日益强烈,同时为迎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教育工作
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目标之一,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即实现人口最终由农村转移到城镇.目前,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但人口彻底转移现象却十分缓慢,分析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对于实现人口城镇化意义重大.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有着四十年办学历史的公办职业学校,长期以来,学院立足江西,面向全国,集合学历教育(大、中专层次)、成人教育、短期培训等方式培养了十余万中、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成为江西省一所重点职业技能培训基地.2003年7月,学院积极响应江西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全省大中专院校对口支援贫困县乡农村中小学的“结对帮扶工程”,依托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状况,立足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充分利用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经济建设和劳动就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经济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适应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需要,也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三农”问题是一大热点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提出要千方百计解决好“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验交流会,强调教育战线要勇挑重担,千方百计为解决好“三农”问题作贡献.当前,要想农民富裕起来,就要提高农民的素质,使他们有一技之长
县级职业高中的存现,大约都有40年左右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程中,我们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过一定的贡献.因此有时也有成功的喜悦,但有时也感到无所作为,成为政府的负担,因此也常常感到困惑.本文仔细思考其中的缘故,不难发现:只要我们的办学适应了社会的某种需求(以前不说劳动力市场),办学就有效果;只要我们使学员掌握了一技之长,客观上使这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其他行业工作(尽管以前不是这么提倡的)我们就有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