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社会性规划--英国“永续社区战略”评述及启示

来源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xing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永续社区战略(Sustainable Community Strategy)已成为英国规划层级中具有先导性与核心地位的指引文件,它突破了“社区”的空间范围,通过有效的公众参与,确定地方未来的发展愿景及主要规划议题,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性规划。本文介绍了永续社区战略的政策意图及其在规划层级中的定位,并以盖茨黑德市为例,介绍了该市永续社区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公众参与和实施保障制度。最后提出其在重视社会性规划、凝聚公民社会意识、注重规划过程与不同规划间的协作等方面对我国的启示。
其他文献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下,城市建设向低碳化转变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三个方面的八个状态,利用SPSS软件及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一套城市低碳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低碳化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将该套方法应用于北京、天津、上海、保定、深圳5个低碳试点城市,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城市低碳发展的实际,同时也证明了该套评价方法对测度低碳城市建设和
能源结构优化是实现广东省“十二五”碳强度目标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首先运用情景预测和成分数据模型预测了2011-2015年广东省碳强度趋势,然后分27个组合情景评估能源结构优化对实现广东省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结果表明:在理想情景(经济高速增长、能源消费量强化控制且能源结构大幅调整)下,2015年碳强度 相对2010年下降19.37%,能源结构优化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最大,达到99.33%;即使在
虚拟水战略突破了水资源问题的研究必须围绕本区域“实体水”的观念束缚,拓宽了水资源安全研究的领 域,改变了过去一直将水资源供需平衡研究置于宏观层面的状况,从静态的类型和结构研究转向动态的过程和机 制研究,为构筑可为新疆水资源安全战略,恢复、重建区域生态环境开辟了新路.新疆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具有独特的地缘条件,毗邻中亚、西亚.新疆水资源安全战略不仅只限于在本区域内,而应立足于“两种资源、两种市
深入研究影响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的关键因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在理论支撑、实地调研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以北京市密云水库为案例,综合运用扎根理论和解释结构方程(ISM)构建出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影响因素的多级梯阶有向结构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补偿方式、补偿途径、保护者的受偿需求和生态补偿的相关法律法规是影响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因素,公众对优质水源的需求是最基层因素,
通过介绍中国磷、硫、钾三大主要化工矿产资源及利用情况,2006年磷、硫、钾矿产品供需情况,探讨了行业经济运行走势,对2007年磷、硫、钾矿产品供需关系进行预测,指出存在着铁路运输紧张,资源供应趋紧,地勘投入不足等问题,提出将磷、硫两矿列入国家重点物资运输计划,确保化肥生产的稳定供应;改变硫资源过剩的观念,将硫铁矿列入国家重要矿种;加大对中低品位磷矿的利用力度等政策建议。
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对城市的文化、人才以及科技能力的整合,把城市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核心的经济资源,在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同时,增添了人们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与趣味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意城市。本文梳理了佛罗里达的“3Ts”指数、全球创意指数、香港创意指数、上海创意指数等国内外主要的创意城市评价指数,归纳了相关指数的内容、特点与不足之处。最后,基于对国内外创意指数在指标构成方面异同的比较,发现由于缺乏城市规划专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社会、空间、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涌现,城市居民越来越关注反映实际生活状况的生活质量的评价.本文从生活空间的角度评价城市生活质量,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构建评价体系,引入叙述性偏好法推算基于居民偏好的空间要素权重,将主客观指标综合进行空间网格化评价.研究表明,便利性和安全性相比舒适性要素对居住环境质量影响更大;舒适性中的环境负荷要素和安全性类要素条件降低时,维持居住环境质量不
本文反思了评价居住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的主要指标构成,通过问题导向和明确的价值观判断,重新梳理了重庆地区评价社区居住生活质量中的指标元素,并通过对社区的调查研究和新旧社区的比较分析,在对历史、邻里关系、居民影响力、多样性、基础设施、环境与健康和其他7大类特征的识别基础上,重新构建了“成熟”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旨在探索“自下而上”的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并借以揭示当前中国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政策对城市空间形态具有十分深刻的影响,首先回顾政策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源起,然后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最后提出城市空间层面和政策部类关联分析的研究对策,旨在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和促进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我国城市推广公共自行车的背景下,衡量公共自行车方式引起的出行质量变化对于评价和改进公共自行车系统服务和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上海闵行区公共自行车系统为例,调查获得人们在公共自行车系统实施之后出行方式的转换,并用离散选择模型解释这种转换下的决策机制。发现公共自行车特征要素、出行时耗以及服务点可达性是重要的影响要素。应用模型发现公共自行车使用者的出行质量显著提升,相当于节省出行时耗33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