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反搏作用的新机制、临床应用问题与欧美指南解读

来源 :第九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gfu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外反搏(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CP)治疗冠心病始自上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哈佛大学Soroff教授等设计及研制,目的是在心脏供血的舒张期把肢体血液驱回心脏,增加心脏舒张期灌注,改善心肌缺血.但当时研制的反搏装置其舒张期反搏波振幅不高,疗效不够满意.1980年,以中山医科大学为主的课题组联合广东省的科研单位,成功研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在心室舒张期,通过对小腿、大腿及臀部的序贯加压,使舒张期反搏波压力升高至150~170 mmHg,在治疗冠心病中取得显著疗效.事实上,目前国内外不同生产厂家研制开发的ECP装置,多属于增强型,应称为EECP. 30多年来,EECP的发展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特别是经过近10多年来的探索,体外反搏的作用新机制不断被发现,又不断被论证;基于体外反搏治疗新理论的新型治疗设备即将被开发应用;体外反搏应用的循证医学证据逐渐增多;随着"首届国际体外反搏学术交流大会(2006)"在中国广州的成功召开,国际上对体外反搏(EECP)项目的兴趣日渐浓厚,认识也逐渐加深.表明EECP这项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创、安全、有效和简便的治疗手段,已经重新被纳入学术视野而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尽管中国是EECP的技术发源地,但近10多年来国外(特别是美国)在EECP的临床研究方面已经远远走在我国的前面.本文探讨体外反搏的发展现状和新机制,不仅有利于促进体外反搏疗法在临床的正确与合理应用,还有助于促进中国学者自身对体外反搏项目的认识与反思,推动体外反搏项目在国内的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平均每10年发病率增加1倍.与其它心律失常不同的是,房颤对患者的主要危害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后者是房颤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空间光学污染控制及因污染造成故障的情况,对污染的光学效应,尤其对航天用非金属材料引起的光学透射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针对空间光学对污染高度敏感的特点,
某新型防空导弹射程远、全程主动飞行,由于弹上设备全新研制并采用许多新技术,可靠性偏低,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开展可靠性设计外,还必须开展可靠性增长试验.本文依据国军标,
前言 虽然医疗照射量小,但确对患者健康有害,因而有关的调查研究已成为医疗实践的重要部分。在英国每年估计有100—250例癌症患者的死亡与医疗照射直接相关。2000年3月,英国
期刊
文章概述了对航天器结构进行结构故障诊断方法,并阐述建立经济、有效的故障诊断方法的重要性.利用小波变换的时一频局部化特性作为新的信号处理方法,提出了基于小波分析的航
web中包含大量的有用信息资源,但由于它们非结构化,不能为传统的数据库型查询系统所利用.如何将这些数据抽取出来,转换后供其他信息集成系统所利用,成为该项域的研究热点.本
本文为了提高机器人视觉系统的图像处理速度,利用光电混合实现的方法,将光学小波变换应用于视觉系统.通过电寻址空间光调制器在4f系统上加载小波滤波器,实现图像的特征提取与
关于欧几里德环的定义,国内数学界与国外的同行是不一样的.国内的不论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张禾瑞、谢邦杰等人,还是当今万先哲、张贤科等有关代数学著作各版本中,都是这样
本文通过一个实例探讨整星正弦振动试验辅助响应控制方法(以下简称辅助响应控制)的应用局限性.分析了辅助响应控制在振动试验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及处理方法.总结了用整星辅
本文阐述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相关感染的原因和感染途径,特别是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了各种感染性材料操作中产生有害的气溶胶的粒子大小和个数及其可能吸入实验室感染的剂量.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