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遗传的研究进展

来源 :广东省医师协会第四届神经内科医师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卒中是成年人致残及致死的主要原因[1].尽管采取了很多防治措施,脑卒中的发病率依然持续上升,而缺血性脑卒中占总体脑卒中的比例超过80%.其一部分危险因素已明确,如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等,这些均可通过改变行为习惯及药物干预等改善.但经双胞胎的病例对照实验显示,与脑卒中同一家族的人群更容易患上此病,说明缺血性脑卒中是由基因及环境共同作用而导致发病[2].遗传这一危险因素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可以为药物作用的通路和靶点提供研究方向.本次综述的目的是总结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关的遗传信息,包括单基因、多基因遗传致病,以及回顾针对患者药物靶点的基因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 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影响脑梗死的关键因素是血管斑块组成及其易损性,本研究拟采用MRI血管壁成像结合黑血技术,了解血管组织结构、管壁厚度、斑块成分等信息。评价官腔内径、官腔外径、斑块形态以及斑块的成分,探讨其在颈部动脉狭窄病变中的可靠性及准确性,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会议
目的 通过报道2例蛋白C缺乏症导致的血管事件,探讨蛋白C缺乏导致血栓形成的病因学、发病机制、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要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病的重视,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会议
目的 通过PGE1干预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及脑微血管内皮细胞(Mouse brain endothelial cells,MBECs)共培养模型,探讨PGE1对血管新生及神经再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选取新生1天SD乳鼠提取NSCs及MBECs原代细胞,并通过生物形态及免疫荧光标记法鉴定。
会议
目的 探讨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脊液(CSF)渗透压变化与卒中性质、病情轻重和预后的关系,以及CSF蛋白质,葡萄糖,氯化物,颅内压与渗透压之间的关系.方法 观察组:收集我科近2009-2012年的脑实质出血39例(男32例,女7例)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49.1岁.全部病例均经CT,MR所证实.
会议
目的 调查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颅内大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回顾性分析其受累血管、梗死部位(前/后循环)与危险因素的关系,揭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脑梗死血管危险因素的特殊性,以助临床有针对性地对此类患者开展治疗及预防。
会议
目的 探讨华南地区急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的急性卒中治疗Orgl0172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及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fication,CISS)的异同。
会议
目的 观察氧葡萄糖剥夺-再恢复(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covery,OGDR)后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细胞)的激活情况以及Toll样受体9(Toll like receptor 9,TLR9)及其下游信号分子的表达变化。
会议
目的 了解mRS在国内脑卒中临床试验中应用的现状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方法 人工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三大中文数据库中2014年5月之前发表的所有研究脑卒中的文献。纳入所有研究卒中治疗措施、自述为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疗效评价指标中使用mRS的人体研究报告。
会议
目的 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施慧达)对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按照随机的原则将1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施慧达)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病例各50例),观察用药前、用药后3月患者血压、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血管内皮功能。
会议
目的 探讨糖耐量异常脑梗死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150例脑梗死患者通过葡萄糖耐量试验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ormal glucose tolerance group,NGT,n=73例)、糖耐量异常组(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n=77例),检测尿微量白蛋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肾功能等指标。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