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在甲亢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8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除了合理安排药物治疗疾病,同时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消除心理负担,调节情志,甲亢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门诊及住院的甲亢患者80例,女68例,男12例,年龄在16~65岁(平均32.9岁).随机分为2组,药物治疗组40人,心理疏导组40人.
其他文献
目的:调查分析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焦虑抑郁状况,探讨焦虑抑郁评分与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确诊为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60例为实验组,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人80例为对照组,采用Zung抑郁(SDS)、焦虑(SAS)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评分,同时检测ESR、hs-CRP、IL-6并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
会议
目的:Graves病(GD)是一种常见的涉及自身抗体产生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我们之前研究发现,骨桥蛋白(OPN)作为一种炎症因子可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影响GD的发生发展,但对于OPN在调节GD自身抗体产生中的作用却知之甚少.CD40L主要表达于活化的CD4+T细胞表面,通过与B细胞表面CD40相互作用来促进抗体产生,是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产生的重要信号转导通路.
会议
目的:本研究应用SP(Streptavidin/Peroxidase)免疫组化方法观察MIP-1α、MIP-1β和MCP-1在GD、HT、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趋化因子水平,并与患者术前血清中甲状腺自身抗体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讨这些趋化因子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会议
目的:评价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8例活动性中、重度TAO患者,采用分层随机方法分为间歇治疗组(24例)和维持治疗组(24例).两组患者均予甲基泼尼松龙500 mg/d静脉滴注,连续3d为1个疗程,期间间隔4周,共冲击治疗6个疗程.维持治疗组患者于间歇期口服泼尼松10 mg/d,并于4周内减停.
会议
目的:通过观察碘摄入量过高对小鼠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发病的影响和IL-23、IL-17、IFN-γmRNA在甲状腺、脾脏中表达的变化,进一步探讨碘过量诱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发病机制.方法:选7-8周龄的BALB/c小鼠,分为4组,对照组:饮去离子水,普通饲料喂养;TG组:饮去离子水,在8周龄时给予每只鼠0.1 mgTg皮下免疫,11周龄、15周龄加强免疫两次;TG+HI组:饮0.05%NaI水,T
会议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 deta参与发育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性鼠脑发育障碍的机制.方法:2只SD孕鼠自孕15天起以丙基硫氧嘧啶溶液灌胃,出生的仔鼠即为甲减仔鼠.部分甲减仔鼠于出生当日起腹腔注射甲状腺激素2ug· 100g体重-1·d-1.另外1只未灌注丙基硫氧嘧啶溶液的雌鼠所产仔鼠作为正常对照组.仔鼠龄达14d时,对三组(正常对照组、甲减组、甲状腺素替代组)仔鼠断头处死,测定各组别鼠脑
会议
目的:研究孕妇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阳性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就诊于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产前检查的正常甲状腺功能及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甲减)的单胎妊娠妇女共8013例,测定其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游离甲状腺素、TPOAb水平,分别比较正常甲状腺功能及亚甲减孕妇TPOAb阳性组和TPOAb阴性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的差异.
会议
现报告我院1例52岁男性患者,因血糖高、颜面及下肢浮肿入院.入院体检甲状腺Ⅰ度肿大,质韧;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素(TSH)>100.000 uIU/mL(0.27 ~ 4.2),甲状腺素(TT4)20.21 nmol/L (66~181),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0.37 nmol/L(1.3~3.1),游离甲状腺素(FT4)2.63 pmol/L(12~22),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
会议
目的:对新诊断的糖尿病人群进行血清甲状腺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甲状腺抗体,甲状腺B超检查甲状腺.结果: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15.5%;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3∶1.2型糖尿病甲功异常发生率>1型糖尿病(14.8%:13.8%);甲亢发生率>甲减(78.2%:21.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会议
目的:本研究利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研究T4与膜受体整合素αvβ3结合,通过蛋白激酶D(PKD)-组蛋白去乙酰化(-HDAC)5信号转导通路,引起促血管新生因子的表达发挥促血管新生作用.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