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区五种竹材的纤维形态及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来源 :第一届全国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ma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竹材用于纸浆造纸原料的适宜性,对广泛分布华南地区的小叶龙竹、马来巨竹、刺竹和毛藤竹和毛竹的密度、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1)五种竹材中,马来巨竹(0.8337g/cm<3>)和小叶龙竹(0.8545g/cm<3>)的气干密度较大,毛藤竹(0.5056g/cm<3>)的最小。(2)五种竹材的纤维形态,除长宽比外,在径向和轴向方向变异基本呈现出相似的规律。在径向方向,纤维长度和宽度的变异为竹材中部(竹肉)>外侧(竹青)>内侧(竹黄),在轴向方向,从竹基至梢部纤维长度、宽度和长宽比随离地高度的增加,逐渐增加,到达最大值后又开始减小。(3)同毛竹相比,马来巨竹纤维形态(纤维长度、宽度和长宽比)和综纤维含量远高于毛竹,而木素和各种抽提物含量(冷、热水、有机溶剂、1%NaOH)远低于毛竹。因此,综合比较认为,五种竹材均适合做纸浆造纸原料,其中马来巨竹纸浆性能指标较好,小叶龙竹、毛藤竹和刺竹中等,而毛竹相对较差。这一结果为纸浆优质竹材的选育和培育、竹材制浆工艺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其他文献
在户外家具及包装框架结构中,T型和L型构件是两种常见的结构形式,其连接性能直接影响到制品的连接性能及品质。木塑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相关结构应用方面的研究非常少见。将两种结构形式(L型和T型)和两种接合方式(共面与非共面)看成是半刚性连接,并将其简化为构件模型,通过最大破坏载荷、角应变、抵抗弯矩、M/(r)值等指标,分析了不同接合方式对木塑构件结构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共面接合的L型构件与
市场的快速变化迫使人造板生产企业必须按照敏捷制造方式来组织生产,对连续压机热压板坯内部环境进行监测变得日益重要,利用无线短程网技术传输测量信号具有一定的优势。介绍了目前无线短程网技术中典型的蓝牙技术、ZigBee技术以及ISA-SP100系列技术标准;针对连续压机生产线车间内部电磁环境的特点,介绍了无线短程网络在进行数字通讯时所采用的扩频通信抗干扰技术。
固定植物纤维和高密度聚乙烯比例为4:6,在一定挤出工艺条件下,制备植物纤维/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研究偶联剂含量对稻草/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和玉米秸秆/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偶联剂含量为3%时,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较好,稻草/高密度聚乙烯的弯曲强度提高了50.92%,除去秸叶和秸穰的玉米秸秆/高密度聚乙烯的弯曲强度提高了66.69%;偶联剂含量为6%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较好
采用稻壳作为增强和填充材料,制成了不同稻壳比例的植物纤维水泥复合材料。添加羧甲基纤素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接枝共聚物(CMC-g-PMMA)作为植物纤维表面处理剂,并添加乳白胶和异氰胶(MDI)作为对比样。对材料进行密度测量,24小时吸水膨胀率测量,抗折强度测试(万能力学机),表面形貌观察(体视显微镜),声学测试(驻波管)和阻燃性能测试(锥形量热仪)。结果表明:稻壳-水泥复合材料抗折强度和模量与稻壳含
刨花板用途广泛但易受真菌侵害。壳聚糖铜配合物(Chitosancopper complex CCC)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木材保护剂。采用CCC防止杉木刨花板的腐朽并检测CCC对板子静曲强度的影响。试验菌种为白腐菌彩绒革盖菌(Coriolous versicolor)和褐腐菌密粘褶菌(Gloeophyllun trabeum)。结果表明,CCC防腐剂不影响刨花板的胶合强度。经过8周的室内加速腐朽试验后C
研究了核桃壳硫酸催化苯酚液化反应条件对液化产物分子量的影响。通过苯酚/核桃壳粉重量比、浓硫酸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液化产物分子量影响的结果表明,随着苯酚/核桃壳粉重量比的增加,液化产物的重均分子量(M)和分散度逐渐下降;随着浓硫酸用量的增加,液化产物的数均分子量(M)降低,但其重均分子量(M)和分散度却变化无规律;当在液化反应初期,液化产物的分子量和分散度迅速降低,但随着液化的进行却变化不大;
采用桐油酸酐作为增容剂,通过对环氧沥青共混体系微观结构的观察、固化物的抽提实验和力学性能测试,提出了环氧沥青的固化机理,即:在自制增容剂的作用下,沥青以分散相分散在由环氧树脂、固化剂和增容剂组成的连续相中,当环氧树脂和固化剂发生固化反应时,沥青不与环氧树脂、固化剂和增容剂发生化学反应,而是作为分散相填充在环氧树脂固化产物的交联网络结构的间隙中,从而形成热固性的环氧沥青聚合物。
以湿地松人工林木材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湿地松木材的结晶度,对木材结晶度与树木生长特性(年轮宽度、早材宽度、晚材宽度、晚材率和年轮距髓心距离等)和木材化学组成((a)-纤维素和木质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木材结晶度与树木生长特性因子、木材化学组成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2)通过比较木材结晶度分别与树木生长特性因子或(和)化学组成因子建立的回归模型可知,回归模型中同时
通过对解剖构造(显微及超微构造)特征的阐述,系统分析藤材解剖性质与培育(分类学、树液流速、抗旱性、生理发育)及加工性能关系的研究现状,这将为我国藤材优质培育及其资源的高质、高效加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北美NLGA中"轻型木框架结构用规格材"目测分等规则分别对安徽、湖南、四川、福建四个产地横截面尺寸为45mm(X)90mm的总计1577根人工林杉木规格材进行目测分等,结果表明:各产地杉木规格材分等结果略有不同,节子、钝棱、漏刨、腐朽、斜纹理是五种最主要的降等缺陷。经过分析认为人工林杉木规格材降等主要与杉木生长状况、原木锯解及规格材加工方法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