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泵启动过程内部瞬态流动的二维数值模拟

来源 :2007年流体机械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v2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为分析离心泵启动过程外部瞬态特性的内流机理,建立求解叶轮启动和加速过程泵内部非定常流动的数值模拟方法,以二维离心泵为模型进行启动过程内部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以绝对坐标系描述全场流动,采用动网格方法实现离心泵启动过程中叶轮加速旋转引起的流场变形,采用大涡模拟(LES)描述湍流.分析了叶轮启动过程中内部非定常流动结构和演化过程及其与外部瞬态特性的关系,并与准稳态假设下的流动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定性地分析了离心泵在启动过程中的瞬态效应,验证了采用动网格方法求解启动过程瞬态流动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本文在收缩-扩散型试验段中对翼型进行了空蚀、磨损及两者联合作用破坏试验,采用SEM观测翼型从头部到尾部表面破坏的微观形貌.结合流场特性及空穴结构分布,分析三种试验情况下翼型表面破坏微观形貌的异同及产生原因。研究表明,试验中联合作用材料表面破坏形貌主要由砂粒作用造成,空穴结构溃灭的压力波仍会使材料表面产生塑性变形;砂粒的存在阻止了微射流的产生,空穴结构的行为影响了砂粒对材料的作用方式,部分砂粒被明显
本文采用风扇参数化设计和流场分析程序,快速分析风扇结构参数对性能的影响,加深了CPU风扇各主要技术参数在风扇整体性能中影响程度的认识,为进一步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条件。采用并行CFD方法,基于组合优化策略对多参数结构风扇进行优化。8025轴流风扇的优化结果比初步设计方案的性能提高了15.4%。该方法能大大降低设计周期和成本,对电子散热行业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对流浆箱内整流元件-湍动发生器进行了基于二相流动的数值模拟.主要是针对阶扩型和渐扩型两种湍动发生器结构形式,通过改变入口流速和湍动发生器结构参数进行了多种情况下的数值模拟计算。探讨了这些因素对湍动发生器的湍动发生性能影响,其结果对湍动发生器的结构优化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本文为揭示喷嘴各参数变化对低压大流量自激振荡脉冲射流装置能耗的影响,借助数值模拟的方式,对自激振荡脉冲射流喷嘴的能耗问题进行了探讨,根据各结构参数和运行参数变化对腔内速度矢量场、腔内空化区形状即压力场、以及脉冲射流频率影响的分析结果,得到了如下论断,在合适的工况下,上喷嘴入口速度的降低将同比例降低下喷嘴出口的能量输出,上喷嘴压力提高与下喷嘴射流动能的增加成三倍关系.经过与试验结果对照,验证了这一结
本文基于通用型线和涡旋机械的特征,定义涡旋齿外、内型线的差为涡旋齿中线,建立了涡旋齿稳态温度场模型。研究表明:小参数涡旋齿的稳态温度可由其中面温度代替,涡旋齿温度分布分为两部分,靠近涡旋齿中央区域的部分涡旋齿温度均为排气温度,而其余部分温度随法向角增大而下降。涡旋齿的形状对温度分布的影响随法向角增大而增大,但其影响很小,可认为近似于线性下降。
本文针对涡轮机欧拉方程一定历史的局限性,提出了新的能量方程式及设计理论。现有设计方法虽然能满足工程的设计要求,但理论分析不够严密.经典理论认为;水斗式水轮机的工作原理是纯冲动式。经过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为;水斗式水轮机是一种冲击和反击速度各占一半时效率最高的水力机械.现有理论认为当单位转速为39~40时水斗式水轮机效率最高。重新分析和建立了水斗式水轮机的基本方程式,用导出的基本方程式分析出了最优单位转
本文从静电学及旋风除尘器的基本理论出发,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静电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机理和静电旋风除尘器中粒子的运动规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推导了静电旋风除尘器的分离效率模型。
本文通过对不同的弯道半径与流道宽度比值(r/b),对离心压缩机基本级性能进行了数值研究。充分考虑叶轮尾迹对弯道进口气流的影响,对弯道内部流动及r/b对级的总体性能进行详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r/b比值的变化对弯道出口气流角影响显著,存在一个使级效率为最大值的最佳r/b比值,壁面摩擦是引起弯道总压损失的主要因素.
本文通过对静叶的弯掠三维造型的改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风机.采用三维Navier-Stokes方程和K-ε两方程湍流模型,数值模拟与分析了叶片扩压器的内流特征。研究揭示了弯掠静叶的改善流动机制:发现弯叶片在有利的"C"型压力分布下,将端壁区域的低能流体吸收到叶片中部高能主流中,减弱了端部低能流体的聚集,从而减弱了流动损失和流动阻塞,端壁的低能流体被主流携带往下游的二次流特征。
本文采用三维粘性非定常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离心压缩机级内静叶的clocking(时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两级静叶相对周向位置改变时最大效率变化为0.175%。另外,通过对非定常计算叶根、叶中和叶尖处流场图的分析,发现非定常环境下上游周期性尾迹对下游叶片边界层、尾迹以及叶尖泄露流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