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依托专业教育的模式构建

来源 :2017首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y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报告中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持,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现代化、信息化、低碳化、全球化成为时代潮流的同时,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传统发展动力减弱,需要依靠创新创业为发展提供新的引擎动力.如何更具备实践性地培养各类"双创型"人才,为社会输出创新创业的栋梁,是当下各大高校教育过程中面对的最大机遇与挑战.目前"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进而实践性缺乏或知识架构缺失.因此依托专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同时深化校企合作、优化师资配置才是实现"双创型"人才输出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其他文献
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进行创业,并且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有利的契机.在创业前需要进行创业计划,其中企业组织形式选择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企业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大学生在创业前需要充分了解每一种企业组织形式的特点和优劣,根据法律的规定选择一种适合自己创业项目和自身条件
从科学本质上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都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与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复杂的社会需求.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深化了素质教育,其着重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加了素质教育的操作性,为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顶层设计阶段的创意,产品研发阶段的创新,生产制造阶段的创造,构成一个完整产业链条.创意是方法和构思,创新是动力和过程,创造是目标和结果.培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将创新研发的重大难题划分为多项小项目进行“众筹”,更可以筹点子、筹研发、筹市场渠道,而导师和学生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从事的科研方向“竞标”子项目.通过“企业众筹”形式,可以建立企业与高校的合因此,将“企业众筹”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结合起来,既能发挥三方的优势,又能增强项目的商业价值并提高项目的完成质量.
本文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互动关系假设为一种“交换性”关系,并从关系强弱、关系的可变化性和维系关系的介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分析,最后,对高校大创管理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本文通过文献梳理、比较历史研究和教学实践的体验和观察,总结了当前创业教育实践中面临的一些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厘清了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分析了创业教育的三种模式,提出了保证创业教育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策略.
文章梳理了创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借鉴计划行为模型(TPB)和创业事件模型(EEM),通过对武汉大学2016年选修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愿有显著积极影响作用,与学生创业自我效能也呈正向相关关系,创业自我效能在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加入多控制变量分析会发现不同成长背
归纳梳理众创空间相关理论研究,分析影响众创空间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从创客的角度出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运用因子分析法开展实证研究,构建众创空间综合评价体系模型,确定各级指标的相应权重.研究数据显示,众创空间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分别是创客文化、社会贡献、创业服务、创业环境和基础设施.研究结论有助于规范和引导众创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对众创空间生态系统构建和创业教
本文基于国家的公共政策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优惠政策(人才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房租场地政策、投融资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5个方面)的视角探讨了影响科技园孵化绩效的因素.并以重庆市为例,首先对重庆市科技园优惠政策进行了政策内容和政策力度两方面的量化研究,然后通过构建大学科技园孵化绩效评价指标分析归纳出了重庆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绩效结果,最后以重庆市国家大学科技园为样本分析优惠政策作用于孵化绩效的方式和效
为探讨中国情境下创业导师指导功能的维度及实际发挥情况,文章基于期望与感知匹配理论,构建了中国情境下创业导师指导功能的四维结构模型.来自绵阳市SYE(四川青年创业计划)的172名创业青年问卷数据表明:中国情境下创业导师指导功能包括职业支持、心理支持、关系网络与角色榜样,相比西方有一定特殊性;比较创业青年期望与感知的差距发现,职业支持功能和关系网络功能的差距较大,心理支持功能中压力疏导和建立亲密关系的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近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国家的绝大多数高等学校深化了教育综合改革,依据社会实际需要和学生自身成长规律,从提高高校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待遇入手,切切实实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采取的种种有力举措,不断提高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在高等教育人才工作方面取得了许多新鲜的经验和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