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春秋季两次罕见的大暴雨天气分析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c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山东省2003年春季和秋季两次大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两次大暴雨天气都是受中低层低涡切变线和地面强冷锋的共同影响产生的,地面冷锋抬升暖湿空气,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非地湿Q矢量辐合激发次级环,加强了暴雨区的上升运动;低层锋区湿斜压度增大和锋面东南部的偏南风急流、西北部的东北风急流产生水平风的垂直切变,导致了垂直涡度的显著增长,加强了螺旋式辐合上升运动.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相配合,垂直运动维持发展.低层倾斜涡度发展对暴雨的产生起了致关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TBB(GMS-5)资料、探空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03年4月12~13日发生在江西中北部以及福建北部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层低涡切变线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伴有一个中尺度对流云团的东移南压的演变过程;多普勒雷达资料表明,冰雹发生时
运用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理论,研究了空间非绝热加热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对2003年7月副高强度和位置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副热带地区的非绝热加热对副高的强度和位置的变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与气候平均状况相比较,2003年7月副高北侧、西侧非绝热加热的垂直变化异常偏强,而南侧、东侧较常年异常偏弱.这种异常的非绝热加热状况导致我国江南到副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呈现带状的异常反气旋性涡度制造,使得7月副高偏强偏西。
海南有记录最强的两次持续性特大暴雨过程,都是由穿越琼州海峡并在海峡西端出口处或在穿海峡过程中有短暂向西南方向偏折的热带风暴造成的.作者利用雷达回波、卫星云图、地面加密观测等实时资料,以及MM5v3模式,对这类特大暴雨过程进行模拟和诊断研究.从地形作用、水汽来源,以及不稳定层结的维持等方面研究了特大暴雨发生、发展、持续的机理.结果表明,由于海南五指山地形对风暴气流的辐合作用,在地形辐合区产生了MCS
模式初始场的质量对台风的预报有显著的影响.由于洋面上缺乏观测资料,目前几乎所有的台风预报模式均在大尺度分析场的基础上加入了人造台风方案.本文基于NOAA卫星微波辐射资料(AMSU-A模块)经统计反演出各层温度,再依据静力公式求出各层高度,然后由平衡风方程算出流函数,最后由流函数算出风场.通过比较台风Dan登陆前的实际观测资料、初始场(ECMWF分析场)以及加入了微波辐射资料的初始场的强度和结构,发
本文通过对24、25日的高空天气图、区域地面图和25日降雨当天几个时次的雷达回波图以及降雨前后的物理量场和单站要素等图表的分析发现,在当天白天的8小时之内弱冷空气、西南气流和副高边缘的东南气流三支气流的先后影响和在南宁市附近相遇是产生本次过程的动力条件,本站高能高湿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是促使中尺度对流强烈有利条件.另外,根据南宁市的地形分析其对不同的天气系统的消长作用和对降雨量的重要影响.
本文利用热带地区风矢量场和分解的uv分量(流线和等风速线)的基本型式,对1996-2002年4-9月169例影响广西的暴雨流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场中的奇异线特征(如切变线、辐合线、等风速密集区)和奇异点特征(如低涡、气旋性拐点)等与暴雨过程和强度有较好的关系.在实际预报业务应用中,通过与数值分析预报产品和卫星云图资料相结合的使用,对提高广西暴雨过程的强度预报有较好指导作用.
本文分析青藏高原东北侧盛夏一次台风远距离突发性暴雨得出:本次暴雨过程是由位于冷锋前部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直接造成的,位于台湾岛附近的9109号台风,通过台风低压环流北侧偏东风气流形成的水汽和能量通道向内陆中纬度地区输送.并导致不稳定能量的积蓄和释放造成了台风远距离冷锋暴雨的发生,此次暴雨增幅明显.卫星云图上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与暴雨出现的时间、落区等密切相关.而台风的活动与存在使MC
本文运用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单站总温度对2003年8月26日长治市区域性大暴雨进行了综合分析,找出了此次暴雨天气产生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在暴雨中的特征以及单站总温度在暴雨中的变化规律.
本文利用实况观测和北京T213数值预报资料,对2003年9月3-4日山东雨季最后一场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暴雨是由在广东登陆的热带气旋倒槽北伸与西风带弱冷空气相结合的产物.伴随登陆热带气旋生成的低空东南急流为暴雨输送了丰富的热量和水汽,低层增暖增湿促使层结不稳定加剧,而西风带弱冷空气的侵入对暖湿空气具有抬升作用,可触发对流发展和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大暴雨产生.鲁中山区西南侧有利
本文利用中尺度有限区域模式MM5对2003年4月17-18日山东春季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预报模拟比较准确的基础上,根据螺旋度(Helicity)理论结合稳定度条件,对这次暴雨演变过程中的螺旋度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正的螺旋度大值中心及其演变较好地对应了造成强对流的雷达带状回波特征及强切变发生的位置;暴雨产生在850hPa螺旋度中心附近,螺旋度的强度变化对强对流系统的移动、发展及暴雨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