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9日飑线天气过程分析

来源 :山西省气象学会2014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飑线属中小尺度天气.雷达气象学中飑线定义为呈线状排列的对流单体,其长和宽之比大于5∶1.飑线过境的区域极易形成强雷电、大风、局地短时强降水,极易诱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在使用常规天气图表资料分析中小尺度对流系统潜势,运用卫星云图推断天气尺度系统的演变情况,进一步运用诸如闪电资料、GPS反演水汽资料、地面中尺度分析等非常规资料对20140729飑线天气过程进入深入研究,提炼飑线等中小尺度强对流系统发生的中小尺度信息和先兆信息.进一步提高可预报性、增大预报时间提前量和落区的精度.经过总结,得出如下结论:(1)降水量较大的区域位于GPS水汽分布图上水汽梯度较大且靠近可降水量大值区域;(2)地面辐合线及切变线,最少能提前2~3小时提示短时强降水的大致落区;(3)闪电分布图上密集的负闪区域与强降水区域相对应,而且闪电对短时强降水有大约30分钟的提前量.
其他文献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C卫星、TBB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3日夜间发生在晋南地区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 MCS是造成晋南短时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强降水主要发生在MCS的发展阶段;(2) MCS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境场,由西北冷涡诱发产生;(3)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显示在MCS发展阶段,其内部有着强的风速垂直切变和多个小尺度的辐合点;(4)地面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集以及全国逐日降水资料,使用常规的天气学诊断方法,分析了发生在2012年7月30日-31日华北地区的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贝加尔湖阻高的稳定的大尺度形势下,西风槽向华北方向移动,其和来自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南暖湿气流在华北地区交汇,使得华北在7月31日发生了强降水,同时在台湾岛附近的热带气旋,通过远距离相互作用为此次暴雨的发生起到了重要
随着2012年隰县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的实施,提前预报暴雨落区就为开展山洪预警争取了时间。本文针对2012年出现在隰县的3次山洪灾害,利用TWRO1A型天气雷达实时监测图像资料和自动雨量站资料,分析三次暴雨引发山洪灾害的天气原因和强回波移动特点。结果表明:发挥TWR01A型雷达监测作用,经过天气预报员综合分析,可提前约30分钟预报山洪危险区出现区域暴雨,从而提高隰县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及
低能见度是影响飞机起飞和着陆的重要天气现象.根据我国1951~1985年间245次与气象有关的严重飞行事故的统计结果,低能见度造成的飞行事故占12.9%.平流雾由于其强度大、出现突然的特点,产生的低能见度天气特别恶劣,所以提高对平流雾预报的准确率对保障飞行安全、提高飞行效率、保证航班正点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2013年11月3日发生在太原机场的一次罕见的平流雾的生成和消散做一次天气分析和总结,得到一
不同时效的天气预报在不同领域所起的作用不同,产生的效益也就不同。短期气候预测对农业生产具有决策性指导作用,但由于时间跨度大,预报不确定性也大;短期和短时天气预报虽然能对各种天气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预报,但由于时效较短,对某些特定的行业及大型社会活动的筹备等几乎没有参考作用。而中期预报是实现无缝隙预报最有效的手段。
2012年7月21-23日,中国北方地区经历了一次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华北中部达到了大暴雨部分县特大暴雨;朔州市出现了自1957年建站以来范围最广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暴雨形成的洪水导致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分析了造成这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中降水量级大的原因,结果表明:(1)这是一次华北地区典型的高空槽伴冷锋型暴雨天气过程。(2)高空槽发展加深,加之东北脊的北拱阻挡作用使
2014年7月8日20时至9日20时吕梁市出现了区域性暴雨。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从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物理量特征、卫星云图等方面,对该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本次暴雨是高空冷涡、低空切变线与副高共同作用的结果。副高的稳定少动是造成这次暴雨的大尺度条件;低空切变线与低层偏东风的辐合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与充足的水汽条件;卫星云图的移动和演变能为这次降水过程的预报提供一定的指导
利用nec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取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3年3月9日出现在山西省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西风槽和南支槽的同相位叠加形成西风大槽是此次大风天气过程的天气尺度系统。(2)地面低压后部的密集等压线梯度是形成此次大风的主要影响系统(3)高空风垂直变化把高层较大动量的空气下传至地面加强了地面风速。
通过吕梁山区马铃薯虫害与气象因素的研究,结合植保站多年观察、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初步掌握了吕梁马铃薯廿八星瓢虫生活习性及其发生规律,为进行科学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对襄汾县气象局近30年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找出襄汾县初、终霜冻出现的时间,分析不同的终霜冻出现时间对果树影响的程度,提出防御霜冻危害的措施,为避免或减轻终霜冻对果树的危害提供可靠地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