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聚苯乙烯塑料对大黄鱼肠道菌群结构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来源 :NCEC2019第十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ling_g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塑料可被多种海洋生物摄食,且可通过食物链层层富集到更高等的生物体中,还可以穿过肠道组织进入循环系统,产生细胞和分子层面上的毒性效应。本实验将30日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暴露于不同浓度纳米塑料(PS:0,10,104,106个/L)中进行14天的驯化,旨在探究纳米塑料对大黄鱼幼鱼肠道菌群结构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其他文献
目前微塑料污染由于其普遍性和持久性引起全球的重视,微(纳)塑料作为工业添加剂被直接或间接排入环境中,或者由塑料废弃物在环境中的物理降解而形成,这些微塑料随地表径流或天然水体迁移,最终在底泥、土壤以及海洋环境中富集[1,2,3]。
纳米微塑料在非均质天然地下水系统中的环境过程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批实验和柱实验,探究粒径和表面官能团作用下,纳米微塑料在富有机质含水层中的归趋和运移规律。以羧基改性200nm(200CNP),羧基改性50nm(50CNP)和氨基改性50nm(50ANP)的聚苯乙烯乳胶球作为不同尺寸和表面官能团的纳米塑料的替代品。
近年来,硅橡胶(SR)(聚硅氧烷类塑料)已被广泛用于生产儿童喂哺和安抚用品,银纳米颗粒(AgNP)作为抗菌剂也常被加入其中。这类SR产品使用时往往历经加热消毒,长期热处理势必会造成SR老化。已有研究报道塑料老化会产生颗粒物(如微塑料(MPs))1,那么SR老化也可能产生MPs,且AgNP可能从SR中释放出,但目前对于SR中MPs和添加Ag的释放及相关风险尚未可知。
红外光谱因为其指纹谱图特性,一直被测试人员认为是样品定性分析的最佳选择。大量的研究人员经过多种技术对比,将红外光谱做为微塑料样品分析的工具。随着微塑料研究热点的兴起,大量的用户采用了显微红外进行项目研究。
Microplastics are plastic fragments with particle sizes less than 5 mm that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marine and terrestrial environments.
环境老化会显著影响塑料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而影响这些材料的环境行为1.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紫外光照老化和臭氧暴露老化得到了三种老化的纳米塑料,并发现老化显著地增加了纳米塑料在饱和土壤介质中的迁移能力以及载带典型有机污染物迁移的能力.
塑料因其质轻、防水、耐用、成本低廉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仅2014年,全球塑料的消费量就达31.1亿吨[1].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和与其尚未配套的回收处理技术致使每年有大量塑料会进入环境当中.这些塑料垃圾会在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微塑料,甚至是纳米塑料.
微塑料会在多种因素下发生老化降解,表现出和原始微塑料不同的性质,对原始微塑料环境行为的研究难以反映实际水体中的微塑料[1]。同时实际环境中微塑料老化过程缓慢,完全依据其自然老化以研究其环境行为较难实现[2]。
Primary microplastics are mostly produced as part of the daily plastic product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