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功耗水位监测与视频一体化在水旱灾害防治中的研究及应用

来源 :中国水利学会2018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深入分析与研究,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及先进的设计思想,以光电隔离接口方式实现常规水文数据采集终端控制视频监测设备,在仅由太阳能电池板及胶体蓄电池组供电的条件下,不但可以进行实时水位的在线监测、定时自报及远程召测,而且可以远程实时控制前端视频设备,使水文监测设备与视频设备之间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应用功能保持相对独立,所有部件的耗电都在可控范围之内,高效地节省了计费流量.6处一体化监测站数年运行结果表明,在冬季雾霾或连续7个阴天条件下,设备电源能保障视频正常;在连续15个阴天条件下,能保障水位监测正常.该研究成果,对中国水文监测、水旱灾害防治等专业领域的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水库调度对出库沙峰特性影响是开展水库汛期沙峰调度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选取三峡水库汛期典型入库沙峰过程,采用三峡水库干支流河道一维非恒定流数学模型,开展了三峡水库调度对出库沙峰特性影响计算研究,并对水库调度影响下的出库沙峰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库区沙峰输移过程中,库水位抬高会造成出库沙峰含沙量的减小及沙峰传播时间延长,库水位降低会减小出库沙峰含沙量的衰减程度并缩短库区沙峰传播时间;同时,库
洞里萨湖为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泊,为深入分析其调洪作用,构建了洞里萨湖的水位—面积(容积)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洞里萨湖对本流域和湄公河干流洪水的调蓄能力.结果表明:洞里萨湖洪、枯水期的面积、容积相差极大,最丰月(10月)的多年平均面积(12768km2)、容积(529亿m3)分别是最枯月(5月)的5倍和31倍;洞里萨湖在雨季可调蓄本流域和湄公河干流大量洪水,其中对本流域来水较大但湄公河来水不大的1
中小河流大多位于资料短缺的山丘区,洪水具有突发性强、汇流时间快、预见期短等特点.传统数据驱动型方法难以有效应用于山区中小河流洪水预报.水动力模型属于分布式、具有物理机制的模型,模型参数少、适用于资料欠缺地区.针对山丘区洪水模拟网格单元多为陡峭坡面、水深极浅等问题,提出了斜底单元的水深重构方法,解决了复杂地形上暴雨山洪数值模拟常面临的计算失稳、水量误差大等问题.采用OpenACC技术实现了二维水动力
蒸发是陆地水文过程的重要组分和控制性要素,其能力的改变容易导致雾霾、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蒸发能力变化成因分析是极端气候事件预警的理论基础.本文根据江西省15个国家气象站19572011年的逐月气象资料,选取彭曼公式计算潜在蒸散量(ET0),结合空间插值和数据挖掘技术分析ET0时空变化规律,对彭曼公式各自变量求偏导,以全微分和各自变量的偏导系数分别定量衡量ET0变化的成因和对各自变量的敏感性.结果表
突发水事件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种特性使得应急工作更为复杂,而目前的应急预案难以在复杂的应对中发挥指导性作用.本文在总结前人对数字化预案、平台组件技术的探索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应急预案建设及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应急预案亟待提升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然后从文本预案数字化的构建着手,提出:以结构化储存和组件的形式构建预案与实例相结合的数字化预案库,强化预案管理并实现预案词条抽取.其次在预案库的
中国城市化速度的持续加快,对新时期城市化发展中内涝应对、安全运行等方面提出了巨大挑战.针对传统的应急应对方式存在的诸多缺陷,为更好的应对城市内涝突发事件,本文针对适应事态发展的城市内涝事件应对模式进行了研究.为优化传统城市内涝应对方式中存在的应对时效性差、部门间联动指挥水平低、方案静态无法适应事件的发展变化、对于决策后果的预判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智能化方案生成模式,用动态方案缓解以上问题的影响.该
根据黄河内蒙古河段典型代表断面平滩流量,分析了内蒙古河段中水河槽过流能力变化,同时研究了凌汛期凌情的重要表征指标,包括冰下过流能力和槽蓄水增量.分析表明:内蒙古河段中水河槽过流能力与凌汛期冰下过流能力以及槽蓄水增量的关系十分密切,中水河槽过流能力越小,凌汛期冰下过流能力越小,槽蓄水增量相对越大;中水河槽过流能力越大,凌汛期冰下过流能力越大,槽蓄水增量相对越小,对防凌有利的中水河槽过流能力宜控制不小
本文围绕城市短历时暴雨引发的内涝预报需要,基于水力学方法构建城市内涝预报分析模型,以宁波市为例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洪涝计算模型可适用于城市内涝预报中,可为城区防汛部门排水减灾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烂泥湖水系位于湖南省洞庭湖区的湘资尾阊、南洞庭湖南岸,区间来水面积1584km2.复杂的水文条件和行政区划,致使该区域成为洞庭湖区洪涝灾害频发的区域之一.本文通过对本区域出现严重洪涝灾害的1995年、1996年、1998年和2016年、2017年等年份的水情、雨情、灾情、险情的分析研究,得出该区域出现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为:排涝体系不完善、现有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标准低、运行管理手段落后等.研究成果对于
在近年黄河流域普遍少沙的大背景下,2016年8月渭河流域发生高含沙洪水,其降雨和洪水传播情况引起普遍关注.分析2016年8月马莲河发生的降雨及洪德以上流域历史降雨特点、下垫面条件变化,统计此次降雨形成的高含沙洪水的水沙特点及演进、传播特点,结果表明:与洪德历史水沙量相比,2016年洪德水沙量偏多;2016年8月洪德降雨属于较大暴雨,其洪峰和沙峰传播时间及衰减速率均与历史时期变化规律相似;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