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家园林中的耕织文化探讨

来源 :全球视域下三山五园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t1021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分析耕织文化的形成和农业景观的产生为前提,从解读清代皇家园林中"耕织文化"、"田园风光"最为典型的颐和园和圆明园入手,以历史图文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它们在立意、布局等方面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从中剖析耕织文化和农学思想映射下清代皇家园林的造园意向,学习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农耕思维和园林表现手法,并探讨其所表现出的皇权思想和皇家气派,以及其中体现的重农思想.从而有利于挖掘清代皇家园林的历史内涵,为遗产传承和保护提供历史依据,对今天理解清代皇家园林具有一定的意义,并希望对当代园林景观创作有所启示,把对历史的研究落实到实际中.
其他文献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清朝皇家园林的总称,这一地区伴随着北京86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皇家园林的精华.三山五园传递给人们很多中国传统的文化,当这种传统文化面临现代社会大
"澄怀"是一种美学追求,"散志澄怀"是其具体表现形式的代称,三山五园中的散志澄怀是在特定的皇家园林中,帝王、贵胄、词臣共同参与,诗文书画等各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一种特殊文
文化记忆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集体记忆力.文化记忆理论是近年来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化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任何一种文化,只要它的文化记忆还在发挥作用,就可以得到持续发
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与北京三山五园是清代皇家园林的大成之作,两者均有大量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通过比较,这些兴建于承德和北京两地皇家园林之中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在政治、
香山静宜园建于清乾隆十一年,乾隆皇帝御题静宜园二十八景和御制诗,并写下《静宜园记》对建香山静宜园的缘由和取名静宜进行了说明,在建成香山静宜园的第二年,乾隆十二年(174
会议
清朝光绪时期,慈禧太后对于戏曲的喜爱已然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其执政后期,为了舞台的表演效果和赏戏的水准,慈禧太后不惜花费巨资,在颐和园内重建了听鹂馆戏楼,亲自把关修建了
会议
本文从文化谱系学的角度,考察三山五园御制诗的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通过分析三山五园御制诗与中国传统山水田园诗派的异同,发现三山五园御制诗借对城市园林的描写沟通了中国
京城西北郊三山五园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经典之作,香山静宜园以其独特山林选地,秀美的四季四时景观及近千年的悠久历史,在皇家园林发展史中占有独具的特色.本文根据丰富的历
会议
本文引入"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分析框架,认为三山五园地区存在着上层皇家宫廷礼俗与下层民间礼俗.从皇家园林的建筑到仪式活动,诸如安佑宫祭祖所反映的吉礼、正大光明殿接待
清代在北京西北郊先后建造了玉泉山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和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所谓三山五园.三山五园不仅是清帝散志澄怀的皇家园林,更重要的是清帝视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