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中的生活世界:从“困境”“反思”到“回归”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Y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当下,广大青少年学生存在运动不足、体质健康状况不佳、生活方式不健康,"主动健康意识缺失"等问题。学校体育方面存在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体育在学校教育中被边缘化,体育教育育人生态割裂等问题;针对体育教师、学校的学生体育风险规避机制仍不健全;不同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一体化制度仍未建立,"科学运动理念与健身知识教育普遍缺失"等问题。在体育社会环境方面,也存在整个社会应试教育观念依然浓厚,忽视体育的作用;家庭体育长期缺位;社会体育组织等支持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社会力量仍然不足;农村、城市、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鸿沟越来越大;教育、体育系统间存在行政壁垒,政府部门、教育部门、体育部门、社区、家庭、社会组织等协作发展的体制机制缺失等问题长久以来仍未得到重视。这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脱节的问题,是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生活世界割裂的问题,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胡塞尔就资本主义社会下人类所面临的社会无序等生存困境,提出了重构"生活世界"的论断,此外,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也进行了探讨。随后,我国学者在各个领域对"生活世界的回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拟通过对当下体育教育困境、学校体育改革现状等的分析,反思体育教育价值的体现方法以及体育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现途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体育主体性价值的实现需要体育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体育的主体性价值是体育教育这项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价值,但在社会重视科技理性和轻视人文精神的当下,体育逐渐异化为"以身体极限的突破和金钱的刺激代替了人的内在需要"。体育的主体性价值被淡化和忽视,体育教育只能在教育体系中居于从属地位。体育的工具性特征、手段性特征被放大,体育教育的价值与意义逐渐缺失,凸显体育主体性价值的学校体育需要回归日常生活世界。当代"全人教育目标"、"成果导向理念"的实现需要体育教育能够回归生活世界。如果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最终目标,则在具体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必须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融,满足学生校园生活中通过体育运动,促进身体发育;增进情感体验;通过学校体育进行育德树人;关注人的发展需求、帮助学生形成更为广泛的个体认知、帮助学生探寻人生的意义以及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养成过程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体育生活方式养成过程,也是体育活动主体和体育活动内容相互作的结果,是人动态的生存过程表现,是通过体育教育这一途径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通过身体参与到体育项目的练习、体会,进行身体社会化前的自我规训;通过对体育项目的规则、参赛资格等的了解,进行社会公平、正义等价值观念的传递;学校体育中的竞技比赛活动,能够使学生通过集体项目参与,体验合作与竞争,培养团队责任感与集体归属感,通过集体认同的获得,进行自我认定与判断,展现个体发展性、主体性、独特性特质,有助于学生个体建构带有体育符号的社会身份。研究结论:从理论发展及指导思想方面,学校体育回归生活世界,其一,需要防止其异化为随意性的体育学科发展,学校体育改革过程中怠于对体育价值的挖掘,失去对体育科学的坚守,从而最终使得学校体育、体育教育的工具化、边缘化、形式化等愈演愈烈。其二,需要避免用盲目的理想性结果代替现实,降低学校体育教育的人文价值以及社会功能。其三,应注重通过体育回归生活世界,发掘体育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对人的社会行为的指导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学校体育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需要有具体的实践目标,以避免日常生活中"轻视技能,让体育生活化缺少实质支撑"等本末倒置的情形出现,造成体育生活化教育出现乌托邦倾向,从而关闭了当代学生通过体育认识世界这一途径,剥夺了其体育主体性体现的机会,造成学校体育教育与现实社会中技能掌握达不到满足个体基本的体育实践需求、体育知识掌握达不到满足个体赛事欣赏需求、体育素养不能成为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类似结果。在学校体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社会大环境等方面来看,需要学校体育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教育多元主体的参与;在体教融合的基础上,优化学校体育发展环境;在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注重竞技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多元体育文化的教育因子的提炼,以切实实现体育教育的生活化,发挥体育的全方位育人的作用。在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体育为载体的休闲方式,在挑战自我、挖掘身体潜能的休闲体育实践中,突出对生命个体的人格等方面的培养,实现培养"全面的人"等教育目标。
其他文献
1936—1937年间,安特生携带着计划发表的研究报告重返“第二故乡”中国,开展学术讲演、西康考察等一系列科学交流活动,但最终因全面抗战爆发而未能完成出版计划。回到瑞典后,在翁文灏的支持与帮助下,安特生很快撰写出版了《中国为世界而战》一书。该书不仅展现作者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国际视野,也饱含他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
<正>新消费浪潮下的食品工业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短短几年间,食品企业逆势而上,既有传统食品巨头在新营商环境下寻到了发展新路径,也有许多新兴食品企业在细分赛道上实现了“弯道超车”。在这些傲人的成绩背后,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打破了食品工业的传统边界,新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满足新消费人群日新月异的需求变化,推动着食品企业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向未来。
期刊
<正>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重要的教学方针。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理念产生了偏差,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不足,也逐渐忽视了劳动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和生活之间的关联。劳动教育的缺失,使得很多学生劳动技能、劳动意识等劳动素养堪忧。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劳动教育被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中,这再一次引起了
期刊
随着工业技术体系复杂性的增长,对工业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鲁棒性的要求日趋严格,基于模型诊断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动态系统的诊断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系统建模、传感器选择、残差生成、残差选择。在以上步骤中,传感器选择将决定系统的诊断性能,即故障检测性与故障隔离性。每个传感器具有相应的花费,传感器选择问题通常为在满足规定的故障可诊断性条件下选择一组花费最小的传感器集合。该问题的时间复杂度随传感器数量
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重要旗帜,在舆论宣传引导、指导工作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融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体在新闻评论方面正在面临巨大压力,包括单向传播缺乏互动、缺乏时效性等。这就需要传统媒体正视当前新闻评论所面临的压力,推动新闻评论守正创新,从而有效强化新闻评论的影响力。基于此,本文系统阐述了融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几点措施与建议。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即将教育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避免“死读书”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基于此,文章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为研究对象,简述了生活化教育的内涵,探究了思想品德开展生活化教育的本质,并分析了小学思想品德开展生活化教育的意义,然后指出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最后结合实际案例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在有效教学策略的指导下深化学生对教学内
<正>幼儿园的生活活动环节包含了幼儿入园时间段的自我服务劳动、观察照料自然角等,在幼儿园期间的吃点心、就餐、散步、午睡、离园等环节。这些环节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占据了大约一半的时间。随着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教师也会考虑在这些环节中提供适宜的游戏引发幼儿有序地活动,帮助幼儿建立相应的活动常规。但是如何在生活教育中尽可能减少教师的设计与干预,可以开放哪些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合理规划设计,从
期刊
老子与梅洛-庞蒂来自中西方不同时代与不同文化背景,他们的思想却超越时空的限制,以一种特殊的"机缘"联结在一起。"不言之教"与"具身学习"两者在教育方面的重要价值体现在以一种现象学的态度看待教育问题,即回归"生活体验"。比较二者,可通过"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探索‘身心合一’的可能""教育教学平台的开放:拓展‘多维空间’的可能""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型:发掘‘相互对话’的可能"三个方面探讨教育回归"生活体
“教育回归生活”是教育事业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意义:解放学生生活、肯定教师职业和生命意义以及使教育充满活力。为更好促进教育回归生活,需要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教育要回归何种生活、生活的育人边界三个层面来厘清其基本内涵,再从生活教育主体差异、生活育人环境创设、生活教学内容选择以及生活教学实践推进四个方面来探寻教育回归生活的有效路径。